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腫瘤的磁共振彌散特征,探討磁共振(MRI)彌散加權成像(DWI)診斷乳腺腫瘤的臨床價值。
方法:選擇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間經手術病理證實為乳腺腫瘤的41例患者(其中良性病變19例,惡性腫瘤22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彌散加權成像(DWI)使用單次激發回波平面成像技術(EPI),28例取2個擴散敏感度數值(即b值),其余13例取5個b值,對表面彌散系數(ADC)值進行計算;病灶良性與惡性的判定界限確定為惡性腫瘤ADC值單側上界95.0%容許區間,對比分析動態增強和臨床診斷結果。
結果:38例DWI顯示全部良性腫瘤與惡性病變,未顯示3例為1例小腺瘤外和2例原位癌;良性腫瘤患者的ADC值為(1.5859±0.3233)×10-3mm2/s,惡性病變患者的ADC值為(0.9610±0.2041)×10-3mm2/s,前者要顯著高于后者,兩者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DC診斷的特異性、敏感性、準確性分別為84.2%(16/19)、95.5%(21/22)、90.2%(37/41)。
結論:彌散加權成像(DWI)可以非常清晰地顯示患者乳腺的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可以將其檢查結果作為診斷乳腺腫瘤的重要參考,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磁共振(MRI)彌散加權成像(DWI)特征分析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19-01
磁共振(MRI)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唯一可以對人體內部的水分子運動狀態進行反映并成像的方式,而腫瘤的分級又與細胞密度、組織結構等具有非常緊密的關聯,因此,DWI在診斷乳腺腫瘤方面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本文為了證明上面觀點進行了相關實驗研究,現將有關資料和結果整理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間經手術病理證實為乳腺腫瘤的41例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包括19例良性病變患者和22例惡性腫瘤患者。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9歲至66歲,平均48.5歲;19例良性病變中包括14例纖維腫瘤、2例導管內乳頭狀腫瘤、1例漿細胞乳腺炎、1例撞傷和1例囊腫,22例惡性腫瘤中包括18例浸潤性導管癌、2例導管原位癌、1例髓樣癌和1例浸潤性小葉癌。
1.2檢查方法。DWI使用GPFIex表面線圈,受檢者取俯臥位,頭、肩、腹部墊高使雙側乳腺自然懸垂,矢狀面掃描,采用EPI技術,TR為10000ms、TE為99ms,矩陣128×128,層厚5mm,層間距1mm。28例取2個擴散敏感度數值(即b值),即0、1000;其余13例取5個b值,即0、250、500、750、1000。動態增強掃描在DWI后進行。最后對表面彌散系數(ADC)值進行計算。
1.3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處理數據。以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2結果
38例DWI顯示全部良性腫瘤與惡性病變,未顯示3例為1例小腺瘤外和2例原位癌;良性腫瘤患者的ADC值為(1.5859±0.3233)×10-3mm2/s,惡性病變患者的ADC值為(0.9610±0.2041)×10-3mm2/s,前者要顯著高于后者,兩者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DC診斷的特異性、敏感性、準確性分別為84.2%(16/19)、95.5%(21/22)、90.2%(37/41)。
3討論
水分子在梯度場內彌散,因位置的移動而經歷磁場強度的變化,從而導致氫質子相位位移,使相位不能重聚,信號減低。生物膜結構的阻擋和大分子蛋白的吸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分子的彌散,導致ADC值減小。在DWI上,ADC值越小,信號越高;ADC值越大,信號越低。根據公式bb=γ2G2δ2(Δ-δ/3),其中,γ為旋磁比、G梯度場強度、δ為持續時間。b值的大小取決于彌散編碼梯度場的強度和持續時間,b值越大,越偏重于彌散像;b值越小,越偏重T2像。ADC的計算至少要有2個不同的b值圖像,b值取點越多,則ADC越精確。
上圖中:圖①,增強掃描矢狀重建圖像,乳腺內有一直徑15mm的增強結節;圖②,病例矢狀面DWI,結節呈明顯高信號,提示惡性;圖③,增強掃描矢狀重建圖像,乳腺內有一直徑19mm的增強結節。本次研究證明,彌散加權成像(DWI)可以非常清晰地顯示患者乳腺的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可以將其檢查結果作為診斷乳腺腫瘤的重要參考,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尹波,耿道穎.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血管圖在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A].第十次全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研究與診斷學習班資料匯編[C],2009:255-257
[2]顧雅佳,馮曉源,唐峰,彭衛軍,毛健,楊文濤.乳腺腫瘤的磁共振彌散特征及參數選定[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