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腦卒中患者早期功能鍛煉對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
方法:對70例患者早期進行針對性功能鍛煉指導,采用Fugl-Meyer評定表評定患者偏癱肢體功能。
結果:早期功能鍛煉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活動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結論:積極的早期功能鍛煉能最大限度恢復腦卒中患者肢體的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早期功能鍛煉腦卒中肢體功能影響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24-02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大多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癱,對于腦卒中患者,傳統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針對疾病造成的軀體性損害癥狀,而對患者早期功能鍛煉較少關注。早期功能鍛煉對預后具有重要意義:①疾病早期,可保持關節功能和肌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防止軟組織粘連、肌肉萎縮。②疾病中期,可松解攣縮的關節囊和韌帶,加大關節的活動范圍,使肌力和耐力得到增強和恢復。③疾病晚期,改善ADL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減少殘疾[2],但目前腦卒中患者大多對康復鍛煉認識不夠,依從性較差,造成高殘疾的現狀,為此,2011年7月—2012年7月,對我科收治的腦卒中患者70例進行了有計劃的早期功能鍛煉,獲得了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入選我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我科住院患者70例,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齡33—73歲,平均59歲,腦梗塞46,腦出血24,均經CT證實,并依據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標準診斷[2]。70例患者均有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偏癱障礙,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心理疏導。①急性期的患者意識一旦恢復后,有60%的患者出現焦慮和抑郁癥狀,他們預后不理想,生活自理能力差,更易產生焦慮、緊張等心理變化,護士宜:a.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加強患者對醫護人員信任。b.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c.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讓患者走向社會,多參加學習、娛樂等活動,與恢復好的患者進行交流,互相鼓勵,共同戰勝疾病。②幫助患者及家屬樹立信心,積極進行早期訓練。
1.2.2擬定功能鍛煉計劃。病后l—3周(腦出血2—3周、腦血栓l周左右),意識轉清,生命體征穩定,便可進行功能訓練,若發病時無意識障礙,僅有偏癱,第2天便可進行。爭取盡早實施,并逐步要求患者主動鍛煉,逐漸增加鍛煉次數和強度。
1.2.3良肢位擺放。成功的康復不僅取決于各種治療,臥床姿勢對預后能產生明顯的影響。異常臥位的姿勢睡眠,可增加肌肉張力、關節活動度受限,導致患者異常模式的發生。偏癱急性期康復治療所設計的體位,即良肢位[3],對抑制痙攣模式、預防肩關節半脫位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主要有仰臥位、健側臥位、患側臥位。①健側臥位:是患者最舒適的體位,患肩前伸,肘、腕、指各關節伸展,放在胸前的枕上,肩屈曲約90°,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體前面的另一支撐枕上,髖關節自然屈曲。健側髖關節伸展,膝關節微屈,背后擠放一軟枕,使軀干呈放松狀態。②患側臥位:使患肩前伸,將患肩托出,避免受壓和后縮,肘關節伸直,前臂外旋,腕關節背伸,指關節伸展,患側下肢伸展,膝關節微屈,健腿屈曲向前置于體前支撐枕上。該體位可以增加患側感覺輸入,牽拉整個偏癱側肢體,有助于防治痙攣。③仰臥位:因受緊張性頸反射和迷走反射的影響,異常反射活動較強,也容易引起壓瘡,因此應以側臥位為主。必須采取仰臥位時,頭放在枕上,面朝向患側,患臂應放在體旁的枕上,肩關節前伸,保持伸肘,腕背伸,手指伸展,患側臀部及大腿下放置支撐枕,使骨盆前伸,防止患腿外旋,膝下放一小枕,使膝關節微屈,足底避免接觸任何支撐物,以免足底感受器受刺激,通過陽性支撐反射加重足下垂。
1.2.4被動運動。病人取仰臥位,行上肢訓練,護士站在病人患側,幫助病人上肢肩關節前升外展內收外旋,向不同方向移動;肘關節屈伸;腕關節屈伸及橈尺側偏移的活動[4];掌指關節屈伸、對指、握拳、釋拳。各部位活動5次。休息時手握4cm×5cm長方形軟物,使手指呈半握拳狀,大拇指呈外展位,以防手指分不開或垂手畸形.同時對肩髁、曲池、合谷穴按壓數分鐘。行下肢訓練:護士托住病人患腿及足跟,用前臂抵住足掌,幫助病人髖關節屈伸、內旋、外旋、內收、外展和膝關節屈伸,足趾關節屈伸,各部位活動5次,同時對風市、羊陵泉、環跳穴位按壓數分鐘,逐漸從被動運動過渡到主動運動。
1.2.5按摩。對肢體進行按摩,尤其要注意患側手肩、下肢的按摩,按摩應輕柔緩慢進行,對肌張力低的肌群則予以擦摩和揉捏,對肌張力高的肌群采取安撫性質的推摩使其放松,上肢:沿著患者上肢橈側、尺側刺激線從上而下按摩,上肢屈曲內旋,上肢背側按摩,下肢:沿著脛腓、脛內刺激線從上而下按摩,下肢內收、緊張,揉按大腿內側肌群,膝反射緊張揉按腘窩部位,手法應先輕后重,每次15-30分鐘,每日兩次。
1.2.6主動運動。指導患者學會兩側翻身。向健側翻身,患者仰臥位,行Bobath握手,健腿插入患腿,雙手伸直左右擺動,借助慣性向健側翻身,患側同法;在床上進行翻身訓練師,還應教會患者橋式運動,可預防日后的偏癱步態。
1.3評價標準。運動能力采用Fugl-Meyer評定[4]。運動功能Ⅴ為痊愈,Ⅳ為輕度運動障礙,Ⅲ為中度運動障礙,Ⅱ為明顯運動障礙,Ⅰ為嚴重運動障礙。
2結果
3小結
早期系統的康復護理干預,對減少關節攣縮畸形,肌肉萎縮,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是僅靠藥物治療是所不能及的[5]。早期康復訓練對患者的康復結果常常有決定性的影響。通過早期康復護理,患者偏癱肢體運動功能明顯改善;無關節攣縮、肌肉萎縮、關節損傷等并發癥發生,本組無一例因廢用性癱瘓或痙攣性癱瘓而臥床。說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有利于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大大減少腦血管病的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貝政平.內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23
[2]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29(6):381
[3]秦娟,郭秀君.良肢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應用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5):424
[4]燕鐵斌.現代康復治療技術[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90-314
[5]邱永珍.早期護理干預管理對顱腦損傷患者功能康復的效果評價[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9,17(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