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莖乳孔外局部注射得寶松對貝爾氏面癱的臨床療效。
方法:對確診為貝爾氏面癱的94例患者,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給予莖乳孔外局部注射得寶松,對照組給予地塞米松靜滴。治療前后按House-Brackmann(H-B)面神經分級標準進行評定。
結果:治療組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起效時間及治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
結論:采用莖乳孔外注射得寶松治療貝爾氏面癱療效確切,可以縮短療程,全身副作用小,經濟簡便,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貝爾氏面癱莖乳孔得寶松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25-02
貝爾氏面癱又稱特發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多為單側發病,患者臨床表現為:患側面部表情肌運動完全或部分喪失,患側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或消失,眼裂增大,眼瞼不能閉合,不能皺眉,眼淚外溢,口角歪向健側,說話時語音不清,進食時口涎外流等,對患者造成了極大的身心痛苦。臨床上治療現多用激素靜滴治療,但見效慢,全身副作用大。我科自2010年3月~2012年10月對94例貝爾氏面癱患者經莖乳孔外局部注射得寶松進行治療,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貝爾氏面癱患者94例,男性39例,女性55例,年齡11~69(44.9±8.3)歲,體重31~73(61.7±10.5)kg,病程6h~55d(7.9±5.7)d;患者均為單側首次發病,其中左側發病44例,右側發病50例。就診時,患者均無高熱,主訴癥狀符合特發性周圍性面癱(貝爾氏面癱)的診斷標準,排除腦血管病、腦腫瘤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所致的中樞性面癱和Hunt綜合癥、創傷、腮腺疾病、中耳炎手術等所致的周圍性面癱。患者行頭顱CT檢查或顱內MRI檢查,均未見異常。初診時采用House-Brackmann分級標準[1]對患者進行評估,Ⅱ級5例(5.3%),Ⅲ級15例(16.0%),Ⅳ級57例(60.6%),Ⅴ級17例(18.1%)。將上述患者隨機等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7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6例,年齡11~69(45.7±8.9)歲,體重31~73(62.0±10.9)kg,病程6h~55d(7.0±6.8)d,House-Brackmann面癱分級Ⅱ級2例,Ⅲ級6例,IV級30例,V級9例。對照組47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9例,年齡13~69(45.3±8.5)歲,體重33~71(63.8±11.8)kg,病程6h~51d(7.5±6.5)d,House-Brackmann面癱分級Ⅱ級3例,Ⅲ級9例,Ⅳ級27例,Ⅴ級8例。兩組間性別、年齡、體重、病程、面癱分級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治療組給予莖乳孔外局部注射得寶松,操作如下:令患者取平臥位,患耳向上,于耳廓后方的鼓乳切跡處(外耳門下、乳突前緣和下頜支后緣的交匯處)與皮膚呈90度角垂直進針約20~30mm(視胖瘦及老幼而定),當針尖抵達莖乳孔附近顱底骨質后,將針頭后退2~3mm,回抽無血后即緩慢注射得保松及利多卡因各1ml的混合液。每7d1次,1月為一療程。為防患者因緊張而出現昏厥,藥物注射過程中應關注患者的反應;藥物注射完成后應將注射區按壓片刻,以促進藥物的擴散,由于注射液里含利多卡因,如注射后出現面癱加重(可自行恢復),提示注射部位準確(接近面神經)。對照組給予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靜滴激素治療方法(地塞米松10mg靜滴1天1次,共7天)。兩組均輔以抗病毒、B族維生素、擴血管藥物、按摩等輔助治療。
1.3療效評定標準。療效評定采用House-Brackmann分級標準:痊愈,達House-Brackmann Ⅰ級,雙側額紋、鼻唇溝恢復對稱,閉眼正常,鼓腮時口角不漏氣,示齒無歪斜,面部表情正常;顯效,達House-BrackmannⅡ級,即雙側額紋與鼻唇溝基本對稱,眼閉合欠實,示齒時見口角略不對稱,鼓腮時口角不漏氣;好轉,House-Brackmann Ⅳ~Ⅵ級經治療后改善為Ⅲ級;無效,經28d治療后仍停留在House-BrackmannⅣ級以上。治療4周后,進行病情分級和療效評定[2]。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結果用X±S表示,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療效評定結果比較,見表1。
從表1可見,治療組痊愈患者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16,P<0.05),治療組顯效以上(痊愈+顯效)患者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06,P<0.01),總有效率(痊愈+顯效+好轉)無統計學差異。
2.2起效時間及治愈時間。治療組起效時間(8.7±3.5)d,對照組起效時間(14.5±6.8)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治愈時間(30.5±8.8)d,對照組治愈時間(42.2±10.4)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32、3.58,P<0.01)。
2.3不良反應。治療組未見明顯激素不良反應,對照組有5例患者出現胃部不適、惡心、燒灼感,經護胃、制酸治療后緩解;3例有高血壓病史患者出現血壓升高,經調整高血壓藥物后血壓控制;2例有糖尿病史患者出現血糖升高,經胰島素注射治療后控制血糖。
3討論
貝爾氏面癱是一種良性面神經炎性病變,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確,目前普遍認為由面神經缺血、病毒感染及免疫因素等引起面神經缺血、水腫、壓迫所致,其早期病理改變為神經水腫和髓鞘脫失,嚴重者軸突出現不同程度的變性[3],后期呈現纖維化。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采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沖擊治療,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減輕面神經水腫,緩解神經壓迫,從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但是大劑量激素進入血液循環后對人體造成的副作用大,而且全身用藥因面神經病變區藥物濃度較低而起不到有效的抗炎、消腫作用;同時激素靜脈滴注對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肺結核、消化道潰瘍等的病人有加劇原有疾病病情的可能。
由于貝爾氏面癱的病變部位多數位于面神經垂直段,因此我們取激素行莖乳孔周圍注射,莖乳孔位于莖突的后面,為骨性面神經管的出口,是面神經出顱骨的通道,也是面神經干水腫后最易受壓的部位,該處局部注射藥物后通過彌散和滲透作用可顯著提高面神經管內的藥物濃度,作用直接、迅速,局部藥物半衰期長,從而可以更大效能地發揮抗炎、消腫作用,促進神經功能康復,且全身副作用少,是治療貝爾氏面癱的一項有效的微創療法。
莖乳孔周圍注射激素需要注意的事項:面神經阻滯穿刺點定位的準確是確保穿刺成功的關鍵,一定要選在外耳門下、乳突前緣和下頜支后緣的交匯處。進針一定要垂直并控制深度,否則會增加損傷腮腺、耳后動脈及頸靜脈球等結構的機率。進針接近穿刺深度時要注意觀察患者同側面部的表情,若出現面神經受刺激的抽搐癥狀,應稍后退針,回抽無血后方可注藥,以免藥物誤入血管及面神經受損引起面癱,注射性面癱可自愈。注射完后囑患者活動下頜數次。由于注射液中有利多卡因,注射后可出現面癱加重現象,這說明注射部位正確。
綜上所述,莖乳孔外局部注射激素具有安全、操作容易、患者痛苦輕、費用少等優點,與傳統激素全身療法相比,具有療效顯著、見效快、治療期短及全身副作用少等優點,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House J, Brackmann D.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rm.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S0194-5998)1985, 93(2):663-673
[2]李榮華,楊小華,王炎林,等.曲安奈德莖乳孔局部注射治療面神經炎的療效觀察.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0,5(2):154-155
[3]李澤鋒,何艷,溫鴻源,等.綜合治療急性特發性面神經麻痹92例療效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1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