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比較不同治療方法對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預后效果。
方法:對不同類型骨折分別采用手法整復夾板外固定、尺骨鷹嘴骨牽引、切復內固定術。
結果:56例獲得隨訪,骨折達到骨性愈合,肘關節功能恢復,綜合優良率達89.6%。
結論:合理的選擇治療方法,對于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可以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療體會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43-01
我科室自2007年9月~2011年9月年共收治3~12歲的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病人67例,分別給予手法整復、骨牽引和手術治療,其中56例獲得隨訪,現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本組共56例,男40例,女16例;年齡3~12歲。骨折類型:伸直型41例,屈曲型15例;尺偏型39例,橈偏型17例。合并傷:尺神經損傷2例,橈神經損傷1例。致傷原因:均為玩耍時摔傷。
1.2治療方法的選擇。將病人按受傷時間和肢體情況分別給予手法整復24例,骨牽引9例和手術切開治療23例。
1.2.1手法整復+夾板外固定。均為腫脹不明顯,就診時間短的患者。共24例,其中,伸直型16例,屈曲型8例。均采取血腫內麻醉,及在X線透視下整復骨折,達到復位滿意后,采用小夾板+自制鐵絲架外固定,定期X線攝片復查和隨時觀察肢體末端血運情況。小夾板平均固定時間約為3~4周。
1.2.2尺骨鷹嘴牽引復位。均為就診時間偏長,或在當地經反復手法復位或外固定后,局部腫脹嚴重,張力性水泡形成,皮膚破損的患兒暫不適宜手法整復者,共9例。均為伸直型骨折。采用尺骨鷹嘴骨牽引,期間定期床邊X線攝片復查,了解牽引復位情況,并注意觀察患肢末梢血運及皮感情況。待局部消腫及損傷情況好轉,予以適當手法糾正殘余錯位,石膏托外固定。解除外固定后配合功能鍛煉,必要時輔助活血舒筋類中藥熏洗治療,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以預防關節僵硬強直。
1.2.3手術治療。手術患者均為手法整復后,骨折位置不滿,存在明顯尺偏畸形的患者,共23例。手術均采取肘外側小切口,復位滿意后2或3枚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后輔助短期石膏托外固定約2周后去外固定,漸行肘關節的屈伸功能鍛煉。
2結果
2.1手法整復小夾板外固定組均骨性愈合,遺留肘內翻畸形4例,肘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
2.2尺骨鷹嘴骨牽引組均骨性愈合,無肘內翻畸形發生,1例可能因過牽引,骨折延遲愈合。
2.3手術內固定組23例患者,18例肘關節功能恢復正常。5例患者肘關節伸屈功能輕度受限,不影響日常生活。遺留肘內翻畸形3例。均無血管神經損害癥狀。
3討論
3.1不同類型的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由于創傷機制不同各具其特點,對每個患者應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需根據其骨折分型、軟組織情況等綜合評估,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法,因此只要醫者能全面評估,認真細心,操作輕柔,方法得當,技術嫻熟,多能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3.2對骨折遠端的旋轉尺偏畸形必須完全糾正至輕微橈偏位,遠端橈側移位不必完全糾正。
3.3創傷可影響肱骨下端尺側的骨骺發育,其創傷原因有骨折本身、反復多次的手法整復、肘內側的切開復位,骨膜剝離較多等等,均可造成內側骨骺血供的減少,骨骺生長不平衡,進而引起肘內翻。因此手術治療者,最好采取外側切口,創傷小,對內側組織損傷小,可減少內側骨骺的進一步損傷。
3.4本組所選病例,均無血管神經損傷的合并癥,因此有相關合并癥的患者,仍需依據不同的臨床特點,而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案。治療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只有全面評估病情,抱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合適的治療方法間與家長的良好溝通等,方能達到最佳的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胡飛,尚希福,趙其純等.兒童肱骨髁上骨折兩種外側入路切開復位的臨床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20(19):1677
[2]田偉.積水潭實用骨科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3]胥少丁,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