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47-01
小兒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簡稱腦癱,是指患兒自出生前后1個月內,因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同時經常伴有其它智力低下、語言障礙、癲癇等并發障礙[1]。小兒腦癱是引起兒童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據報道,我國小兒腦癱患病率為1.8‰~4.0‰[2],腦癱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給社會、家庭造成很大的負擔。腦癱主要是大腦組織受損后發育障礙,影響了小兒的智力發育及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如能及時發現,早期干預,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可提高小兒腦癱的治療率和生存質量。由于腦性癱瘓患兒的病程長,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障礙,需要得到醫護人員的指導和家人的支持,康復治療適應了這一需求。通過專業的康復人員提供技術手段和知識可達到糾正患兒異常姿勢,幫助患兒獲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改善,發揮其代償潛能,改善自理能力,建立患兒的良好心理。現將多年來對腦癱患兒的康復經驗介紹如下:
1常規康復措施
按小兒腦癱病變常規治療,藥物加(或高壓氧)一般康復、健康教育和功能康復。
1.1改善患兒生活環境。平時的康復當中一定要保持患兒生活空間的清潔,定時開窗通氣,定期進行空氣、地面消毒,常帶患兒到戶外活動,細心地做好患兒的衛生,注意讓患兒遠離危險物品,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1.2訓練患兒穿衣能力。在日常的康復中應正確的運用穿衣技巧。穿衣服時最好取坐位,以患側肢先穿后脫、健側肢體先脫后穿的原則,按衣袖、兜背、另一袖、扣扣的順序進行,同時應教患兒辨認衣服的前后左右,慢慢訓練患兒自己穿衣的能力[3]。
1.3鍛煉患兒正常進食。患兒攝食障礙,常表現咀嚼困難、吸吮和吞咽困難,長期下去會引起患兒營養缺乏。因此,日常的康復當中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進食情況,給予合理的營養搭配,選擇食物時要注意選擇糊狀、半流食等容易下咽的食物,以補腦的食物補充為主,對吞咽困難者采取下額控制技術,用手指對下巴施以柔和而沉的向上推力,同時誘導患兒開口、閉口、頭部向前屈曲等動作,促進患兒吞咽[4]。
1.4加強患兒語言訓練。語言訓練是日常康復中很容易忽略的一步,也是最難達到訓練目的的。因此,在平時的康復過程中一定要想法增加患兒說話的量,不管患兒懂不懂,都要想法利用各種機會跟患兒說話,多次反復的鼓勵患兒發聲,當患兒發聲時,立即與其對話和應答,多表揚和夸獎,利用患兒的各種欲望,鼓勵其發聲的積極性。
2加強康復早期干預措施[5]
具體做法是;針對患兒不同年齡和腦癱不同的類型,對其全身不同的部位采用推、運、揉、摩、掐、搓、理、捏、擠、搖、抖、矯型等十多種推拿按摩,施予患兒功能障礙康復康復,10天為一療程。
3提供詳細的康復患兒專科知識指導
3.1營養餐的調配及飲食知識。原則上為小量多餐。訓練前30min避免進食過多,訓練后注意補充體液,加強營養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準確評估營養狀態,指導家長正確喂養主食,按時添加輔食,向家長講述嬰兒應以蛋白質為主的道理,正確調配飲食,對脾胃虧虛的患兒應少食多餐,也可采用捏脊療法配合按摩中脘、內關、足三里等穴,以增強脾胃功能,從而不斷增強體質,以適應訓練的需要。根據患兒吞咽進食情況配制成流質或半流,一般每2小時喂食1次。種類有牛奶、雞蛋、藕粉、新鮮蔬果汁、豆漿、肉泥湯、米粥、米粉糊等,在喂食時要避免過快過量,以助消化吸收。
3.2教給家長一些簡單易操作的手法。如上肢運動訓練,大人用雙手的拇指固定緊貼于小兒雙手掌心勞宮穴,食指固定緊貼在小兒合谷穴,中指無名指則緊貼于小兒外關穴,握緊后兩手上舉→然后在胸前交叉外展→再作下垂運動。下肢運動訓練,大人雙手掌放在患兒膝關節下緣,拇指緊貼新伏兔穴,食指緊貼于髕骨外上緣,中指無名指分別緊貼于陽陵泉和足三里,捏緊固定作屈腿→伸腿→抬腿動作,模擬踩單車動作。如此反復運動訓練10次。然后再在手掌、腳掌部位進行按摩推拿,順序由腕關節開始→大魚際→拇指→小魚際→小指→掌心勞宮穴(稍用力)按壓,時間半分鐘,食指中指、無名指來回按摩推拿10次。腳掌由腳后跟開始,于涌泉穴(稍用力)按壓,時間半分鐘,共推拿10次[6]。
3.3對長期臥床的患兒要指導家長作好皮膚康復患兒床鋪要保持柔軟,床單要保持清潔、干燥、平整,指導家長正確使用一次性尿布,每次大小便后及時清洗臀部及會陰部,并保持干燥。訓練時應加強防護。
4心理康復
4.1患兒心理康復。腦性癱瘓的患兒具有內向、情緒不穩定、憂郁、恐懼等明顯的心理障礙。這就需要康復人員在日常的康復中多運用心理康復技術:親切的態度,美好的語言,耐心的教導,無私的愛心,帶有娛樂和趣味性的游戲方式,解除患兒的心理障礙,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
4.2家長的心理指導。腦性癱瘓病程長、見效慢,患兒家長易出現焦慮、憂愁,甚至有想放棄治療的心理。因此積極有效的心理指導可增強其治療疾病的信心,多給家長看一些腦癱患兒康復的實例讓家在給患兒家長講解時應根據不同的腦癱類型、病情給予講解認識到日常康復的重要性,直至家長完全理解和掌握。向家長宣傳本病發生發展的特點、治療方法及預防指導家長學會家庭訓練的方法,配合日常治療及訓練,并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征求意見,反饋信息,改進工作,樹立信心,減少或消除焦慮情緒,積極配合治療。
參考文獻
[1]胡瑩媛.腦性癱瘓定義的歷史沿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5):257~60
[2]李樹春.提高小兒腦癱防治科研水平[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1993;8(5-6):349
[3]陳紅敏;李曉霞;張琴.小兒腦性癱瘓康復康復中的日常生活動作訓練[J].中國臨床康復.2002;(06)
[4]朱錦淵.腦性癱瘓兒攝食障礙問題的探討[J].臨床醫學.2005;25(8):21-22
[5]程賢高.小兒腦癱的早期診斷與早期干預[J].現代康復,1999;3(2):170
[6]魏玉英.家庭康復康復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中的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2;6(2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