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常年性變應性鼻炎(PAR)伴鼻中隔偏曲的臨床治療方法。
方法:選擇84例常年性變應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將其隨機平均分成三組,第1組單純行微波熱凝術,第2組僅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第3組行微波熱凝術及鼻中隔偏曲矯正術,術后隨訪2年。
結論:微波熱凝術聯合鼻中隔矯正術療效優于單純鼻中隔矯正術和微波熱凝術。
關鍵詞:常年性變應性鼻炎鼻中隔偏曲微波熱凝術鼻中隔矯正術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49-02
PAR是耳鼻喉科常見病,其發病原因主要是變應原所致的Ⅰ型變態反應,但同時與鼻腔的植物神經支配和神經反射密切相關。臨床上以藥物治療為主。但臨床發現,對伴有鼻中隔偏曲的PAR患者,單純用抗組胺藥、激素或脫敏治療等保守治療,無法從根本上解除鼻中隔偏曲解剖異常因素,療效常不滿意,需結合手術治療。近年來,本科對84例PAR伴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微波熱凝術聯合鼻中隔矯正術治療,術后隨訪2年,療效較單用上述方法顯著,現將方法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參照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學分會對變應性鼻炎的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1],選擇能夠堅持2年以上隨訪的84例患者,其中男46例,女38例;年齡19-67歲,平均32.6歲;病程9-17年。全部患者均接受過抗組胺藥和皮質類固醇藥物全身和局部治療,療效不佳,伴有鼻中隔偏曲,將其隨機分成三組,第一組單純行微波熱凝術;第二組僅行鼻中隔矯正術;第三組同時行微波熱凝術與鼻中隔矯正術。
1.2治療方法。微波熱凝術:患者取坐位,將1%地卡因與1∶1000腎上腺素(10:1)混勻后浸濕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和收縮鼻甲3次,然后用MTC-4型多功能微波手術治療儀(南京啟亞微波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在視頻鼻內窺鏡引導下,對雙側鼻丘與一側鼻丘對應的鼻中隔黏膜、中鼻甲后上方及下鼻甲外下方行熱凝,輸出功率為45W,每次2~3s,行鼻中隔矯正術者只對鼻外側壁(無鼻中隔面)熱凝,以局部黏膜變白為宜。單純行微波熱凝術者不需要鼻腔填塞。鼻中隔矯正術者,按常規步驟進行,術中將偏曲的骨或軟骨去除,盡可能使鼻中隔達到平直狀態。術畢鼻腔用膨脹止血材料填塞,如同時伴鉤突肥大、中鼻道阻塞等病變,術中需同時行相關病變的處理。術后第2天取出填塞物,清除鼻腔壞死黏膜,每日用生理鹽水洗鼻,防止粘連,同時加服維生素C、維生素E及適當的抗生素預防感染,促進鼻腔黏膜恢復正常。
2結果
根據1997年海口會議修訂的常年性變應性鼻炎療效評定標準,分別于手術后6、12、24個月復診,各組術后總有效率見表1。
3討論
本組資料表明,聯合應用微波熱凝術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治療伴有鼻中隔偏曲的變應性鼻炎患者,其近遠期療效均顯著優于單純微波熱凝術和單純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表明副交感神經興奮性異常增高在變應性鼻炎的發病中有重要作用,同時鼻中隔偏曲與變應性鼻炎的發病也有一定的關系。將微波熱源直接作用于鼻丘和與之相對應的鼻中隔處高敏反應區病變黏膜,使之高熱凝固、變性萎縮,不同程度地破壞篩前神經末梢,致其功能降低,同時破壞感覺神經末梢和刺激物受體,降低其敏感性。而且微波治療可以分解病變組織、高溫殺菌、滅活神經肽、降低神經的興奮性及肥大細胞敏感性,從而緩解臨床癥狀,達到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目的。鼻中隔偏曲造成鼻腔機械性阻塞,使抗原在鼻腔內積聚,易于達到疾病發作所需的抗原濃度。另外兩側鼻腔長期受到不平衡刺激,即鼻腔感覺神經末梢受到刺激,副交感神經在局部釋放乙酰膽堿,加重臨床癥狀,是誘發變應性鼻炎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鼻中隔矯正術恢復鼻腔的正常結構,改善鼻腔通氣,減少抗原在鼻腔的滯留,減少對鼻腔粘膜的刺激,對控制變應性鼻炎的發作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篩前神經為副交感神經纖維和感覺神經纖維的混合神經,分布于鼻腔內、外側壁前部,實行鼻中隔矯正術則破壞了分布在該區域的篩前神經副交感纖維,使之形成瘢痕,阻斷了神經反射,使感覺神經功能降低,對外界的物理、化學等不良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傳入刺激減弱,從而減輕血管擴張,降低腺體分泌,可消除噴嚏、流清涕癥狀,達到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目的[3]。但我們在患者的復診過程中發現,患者術后療效較好,隨著時間的延長,有部分患者復發,這與受損的鼻黏膜細胞再生及神經末梢的逐漸恢復有關。變應性鼻炎復雜的病因學和發病機制,決定了治療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伴鼻中隔偏曲的變應性鼻炎更增加了治療難度,單一的方法來完全解決是困難的,而行鼻中隔矯正術聯合微波熱凝術,雖然仍有個別患者復發,但遠期療效仍遠遠優于單純一種方法治療。所以,在臨床中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喉雜志編輯委員會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1997年修訂,海口)[J]中華耳鼻喉雜志,1998,33,(3):134-135
[2]貴平,梁偉平,周水淼.變應性鼻炎的外科治療[J].國外醫學:耳鼻咽喉科分冊,2004,28(3):95-98
[3]孫樹巖,董震,卜國鉉,等.篩前神經與常年性鼻炎的解剖學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0,25(4):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