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急性腦血管病診療技術的提高,但其治愈率仍較低,且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給社會、家庭帶來了沉重負擔,使病人最好的康復并回歸社會則是廣大醫護人員共同關注的問題。筆者根據多年工作經驗,現將對急性腦血管病人的康復治療及對預后的影響,報告如下。
關鍵詞:康復腦血管病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52-0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選擇的68例患者均為2010-2012年本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的初次發作的急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全部病例臨床診斷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但除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危重患者(昏迷數天以上)以及有嚴重的心、肝、腎合并癥對臨床療效評定有影響的患者亦不參與本研究。68例患者的一般情況見表1。按入院治療的先后,隨機分為康復治療組(單數日期住院)和對照組(雙數日期住院)。康復治療組發病后距離康復治療的時間為3~14d,平均為(6.4±4.7)d,康復治療持續時間為18~72d,平均為(28±6.4)d。兩組患者的相關因素(性別、年齡、病變部位、偏癱側等)比較,統計學上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1.2治療方法。
1.2.1一般臨床治療。兩組患者均接受相應的藥物治療,如應用脫水劑以降低顱內壓,或采用活血化淤、溶栓治療,或適當應用止血藥物等,有并發癥時積極治療并發癥。
1.2.2康復治療。康復組患者除接受相應的臨床治療外,當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定后即給予系統的康復治療。康復治療由專業醫師或治療師實施,并負責對患者家屬及陪伴人員進行必要的康復知識指導以便幫助訓練患者。急性臥床階段在神經內科病房中進行康復治療,每天治療1~2次,每次30~60min,其余時間由家屬或陪伴員進行訓練。一旦患者病情改善并能夠下床或內科治療結束后,堅持每天康復科治療1次。康復治療方法是基于神經發育促進技術,如Bobath技術,和Carr的運動再學習法的原理。實施康復治療程序的要點:①急性期保持良肢位和加強體位變換;②肢體處于馳緩狀態時進行被動運動,誘發運動,并讓患者想象患肢的活動;或對拮抗肌進行輔助電刺激或觸發式肌電刺激和肌電生物反饋等物理療法;③按運動發育順序進行運動再學習訓練。一般采取翻身—起坐—站—步行的順序,其中起坐、站立及步行須按三級平衡訓練要求;④采用拮抗肌肌腹加壓、拍打以及關節、肌腱牽伸等操作手法對抗異常的痙攣模式或必要時輔以適當藥物降低肢體過高的肌張力;⑤指導按正確的方式適當進行肌力增強訓練和運動協調性訓練,但應注意避免過度用力。并做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活動,如穿脫衣服與鞋襪、進食等方面的訓練提高日常生活能力;⑥進行心理疏導或適當輔以抗抑郁藥物提高患者自信心及康復訓練的積極性。
1.3康復評價方法。治療組在康復治療前后進行康復評價;而對照組在病情穩定、神志清楚和臨床治療結束后(出院前)進行康復評價,內容包括:
1.3.1下肢運動能力測量。下肢運動能力采用Scandinavian中風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Scandinavian量表分5級:0級為完全癱瘓;2級為能活動肢體但不能對抗重力(嚴重癱瘓);4級為能屈曲膝關節運動下肢(中度癱瘓);5級為能活動下肢,肌力較正常弱(輕度癱瘓);6級為正常肌力(無癱瘓);量表中無1和3級兩項。
1.3.2下肢步行能力測量。下肢步行能力評價采用Barthel指數量表。按Barthel指數測量得分將步行能力分3個級別:無步行能力(Barthel得分為0或5分);在幫助下能步行(Barthel得分為10分);有獨立的步行能力(Barthel得分為15分)。
1.4統計學處理。觀察指標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計量資料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未配對計量資料t檢驗,組間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結果
2.1偏癱側下肢運動肌肌力變化腦血管意外后,經早期積極的治療,兩組患者的偏癱側下肢運動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表2),康復組治療前后比較(t=9.892,P<0.01)以及康復組與對照組治療結束后比較(t=2.649,P<0.01),差異都有非常顯著性意義。
3討論
現代腦損傷恢復理論認為癱瘓肢體反復進行隨意運動訓練可以引起與這個運動有關的神經回路的變化,接受訓練的身體部位在皮層的支配區域也會擴大。傳導興奮的神經回路的傳遞效率明顯提高,反之,隨意運動訓練減少,運動功能恢復的可能性降低。因此,康復訓練有利于新的神經回路和正常運動程序的建立。也就是說,采取積極的康復治療,可促進相關神經細胞的軸突發芽,形成新的突觸,通過反復訓練,使這些突觸建立起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經網絡,實現中樞神經功能重新組合,同時抑制異常的低位中樞控制的運動,使其突觸鏈處于受抑制的狀態,從而改善患側肢體的功能,對早期急性腦血管病病人的康復有積極的意義。但對于還沒有度過腦血管病急性期(約發病1周內)的病人康復護理應十分慎重,因為處在急性期的腦血管壁脆性高,發病部位尚未形成牢固而穩定的血栓栓塞,盲目的超早康復護理可能引起梗死后再灌注損傷及出血后的再出血等。
參考文獻
[1]胡璇.腦血管后遺癥患者的康復指導[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3):174
[2]蘇布姍.腦血管病偏癱的早期康復治療[J].中國實用醫藥,2011,06(21):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