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探討影響新生兒臍帶延遲脫落的相關因素。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我院出生的320例新生兒的臨床資料,并對產后訪視的新生兒臍帶進行觀察。
結果:大部分新生兒臍帶在1周左右自然脫落,但也有不少超過10天,甚至20多天或更長時間者。
結論:提高醫(yī)療技術水平,根據新生兒臍帶情況采取相應的結扎措施,同時對家屬加強健康教育,有助于臍帶盡早脫落。
關鍵詞:新生兒臍帶脫落延遲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62-01
新生兒出生后進行斷臍,被扎住的臍帶殘留部分形成缺血性壞死、液化、干枯脫落。在正常情況下,斷臍后新生兒的殘留臍帶逐漸干枯、僵化,臍帶于1周左右脫落,新生兒體內的臍血管要經過3~4周才能完全閉合,因此臍部是一個感染途徑[1]。臍帶延遲脫落為新生兒的臍部感染埋下了隱患。因此本文對影響新生兒臍帶脫落的相關因素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出生的320例新生兒,其中早產兒5例,足月兒315例。其產后訪視結果顯示,部分患兒同時合并消毒不當、臍帶潮濕因素。
1.2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320例新生兒臍帶延遲脫落相關因素進行研究分析。
2結果
本組320例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1周(7天)260例,7天~10天45例,10天~20天13例,20天以上2例。詳見表1。
3討論
臍帶是連接胎兒和胎盤的管狀結構。原來是由羊膜包卷著卵黃囊和尿膜的柄狀伸長部而形成的。臍帶中通過尿膜的血管即臍動脈和臍靜脈,卵黃囊的血管即臍腸系膜動脈及臍腸系膜靜脈。當卵黃囊及其血管退化,臍動脈和臍靜脈就發(fā)達起來,在這些間隙中可以看到疏松的膠狀的間充質。在子宮中,子宮動脈在胎盤的母體部分出的毛細血管,與胎盤的子體部胎兒毛細血管靠近,在此處母體和胎兒的血液間進行CO2和O2,代謝產物即代謝廢物和營養(yǎng)物質的交換。臍動脈將胎兒來的廢物運送至胎盤,臍靜脈將O2和營養(yǎng)物質從胎盤運送給胎兒。最后由子宮靜脈將來自胎兒的代謝廢物運走。某種激素和抗體等也通過臍帶從母體移交給胎兒[2]。在臨床工作中,了解到新生兒的殘留臍帶大部分是7天左右脫落,但也有不少超過10天、15天,甚至20多天或更長時間,本文資料顯示相符。延遲脫落的臍帶給產婦和家屬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和心理負擔,也為新生兒的臍部感染埋下了隱患。
本文結果單因素相關分析發(fā)現,其中臍帶結扎位置、臍殘端長度、臍帶貼衛(wèi)生、臍部感染是影響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主要因素。①臍帶結扎位置太高影響脫落時間,以往的教科書主張臍帶結扎部位在距臍輪0.5~1cm處[3],現在很多教科書主張臍帶結扎部位在距臍輪0.5cm處。多家醫(yī)院經過臨床實踐采取在臍輪處(即臍根部)或距臍輪0.1~0.2cm處結扎。結扎位置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生兒臍帶脫落的時間。筆者訪視發(fā)現有些新生兒的臍帶結扎位置太高,有的甚至超過1cm,使結扎部位和臍根部之間有較長部分仍有少量血液供應或易形成小血腫,使殘臍不易干枯壞死,影響臍帶脫落,且容易導致細菌繁殖而感染。②新生兒臍帶較粗大,臍帶內有2條臍動脈,1條臍靜脈,有豐富的華通膠,具有保護血管和推動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有些新生兒臍帶較一般新生兒的粗大(俗稱“水臍”),含華通膠較多,在臍輪上0.5cm處結扎臍帶,氣門芯或絲線易滑脫出血,且由于有豐富的華通膠,臍帶粗壯,氣門芯或絲帶不能直接結扎血管,使結扎處至臍根處臍帶仍有血液供應或常使臍帶液化,有滲液,致使殘臍長時間不能干燥,而影響正常脫落。③新生兒臍帶發(fā)育較細,現在臨床上絕大部分醫(yī)院都是使用直徑約2mm的氣門芯結扎臍帶,因其有較傳統的絲線結扎簡單、方便、結扎速度快的優(yōu)點而被臨床廣泛使用,但缺點是對新生兒臍帶發(fā)育的粗細沒有選擇性,對發(fā)育較細的臍帶往往結扎不緊,不能完全阻斷臍帶殘端的血液循環(huán)而影響臍帶的干枯、僵化。④臍帶消毒不當,現在提倡盡量縮短母嬰住院時間,新生兒出生后,母嬰如沒有特殊情況,一般4~5天即可以出院,有些醫(yī)院甚至出生后48h(順產),母嬰一般情況好,無特殊情況就可以出院。出院后第1天起再由出生醫(yī)院醫(yī)務人員上門服務2~5天,為產婦拆線并指導護理新生兒。但筆者7天、14天訪視時發(fā)現仍然有很多家屬缺乏護理新生兒的知識,有些家屬害怕給新生兒消毒臍帶或消毒方法不正確,只消毒殘端表面,沒有消毒到臍根部,致使新生兒的臍帶窩在臍窩里,殘端與周圍皮膚粘連,既影響臍帶脫落,又埋下了潛在的感染因素。⑤臍部潮濕,有些家屬采取不當的護理方法,喜歡把嬰兒內衣包進尿布里面,內衣經常被尿液浸透,使臍帶經常處于潮濕的環(huán)境中;男嬰換尿布時未把陰莖向下按,尿液向上沖,浸濕了臍部;有些用尿不濕者,家屬把尿不濕的外面向里面卷進貼著臍部,由于尿不濕外層不透氣,不利于臍帶干燥,脫落,亦容易造成臍部感染。
近年來有較多家醫(yī)院報道,于新生兒出生初次斷臍后24~48h行二次剪臍,方法為:在無菌操作下,用手術剪刀沿臍輪呈小圓錐形一點一點地剪去殘臍,忌一刀平剪,效果良好[4],既可以減少出院后家屬護理新生兒臍帶的麻煩和恐懼心理,又可消除臍部感染的潛在因素,還可減少不必要的糾紛。筆者多年臨床經驗發(fā)現,臍帶結扎位置0.5cm、臍帶殘端保留0.5cm、保持臍帶貼衛(wèi)生、預防臍部感染有助于臍帶盡早脫落。
參考文獻
[1]樂杰主編.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92
[2]黃德珉,陳儉紅.新生兒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354-355
[3]《產科學》編寫組.產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70
[4]潘錦華.兩種新生兒臍帶結扎方法的比較[J]四川醫(yī)學,2004,25(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