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孟魯司特聯合布地奈德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療效。
方法:將80例小兒支氣管哮喘患兒隨機兩組,其中對照組40例予吸氧、糾酸、鎮靜、抗感染等常規治療;治療組40例在此基礎上予孟魯司特聯合布地奈德,比較治療后兩組的療效。
結果:治療組40例患兒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5%,明顯高于對照組(7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喘憋、喘鳴以及咳嗽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結論:孟魯司特聯合布地奈德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可明顯提高療效,且安全性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小兒支氣管哮喘孟魯司特聯合布地奈德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64-01
小兒支氣管哮喘是兒科臨床中的常見病之一。常規吸入糖皮質激素是經典的治療方法,但仍有其局限性[1]。隨著對支氣管哮喘發病機制研究的深入,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們應用孟魯司特聯合布地奈德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40例。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文中筆者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兒科住院治療的小兒支氣管哮喘患兒共80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國兒科哮喘防治協作組修訂的兒童哮喘防治常規(試行)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患兒49例,女患兒31例。年齡2-14歲,平均年齡7.2歲。排除2周內服用過白三烯受體調節劑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1.2治療方法。兩組均予以吸氧、糾酸、鎮靜、抗感染等常規治療,維持體液和酸堿平衡。治療組在此基礎上予布地奈德0.5mg加入生理鹽水稀釋至2-3ml霧化吸入,每次10-15min,每日2-3次,孟魯司特:2-6歲4mg/d,>6歲5mg/d,每日1次,臨睡前口服。連用7d為一療程。
1.3療效標準[3]。顯效:治療5-7d后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喘憋、呼吸困難、咳嗽完全緩解,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肺部哮嗚音消失。有效:在對小兒支氣管哮喘患兒治療5-7d后小兒支氣管肺炎喘憋、呼吸困難、咳嗽明量減輕。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哮鳴音明顯減少;無效:在對小兒支氣管哮喘患兒治療5-7d之后后小兒支氣管哮喘癥狀無明顯改善,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肺部哮鳴音仍然存在;總有效率=(顯效患兒例數+有效患兒例數)/總患兒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2.0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及X2檢驗,所有數據分布均呈正態分布,檢驗水準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見表2。治療組40例患兒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5%,明顯高于對照組(7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喘憋、喘鳴以及咳嗽消失時間比較。治療組30例患兒喘憋消失時間平均為1.75±0.42d,喘鳴音消失時間平均為5.02±0.84d,咳嗽消失時間6.23±1.43d,對照組30例患兒喘憋消失時間平均為2.83±0.27d,喘鳴音消失時間平均為6.23±1.17d,咳嗽消失時間8.42±1.7d,兩組分別比較,治療組上述臨床癥狀、體征消失的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2.3不良反應。兩組治療前后患兒的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均順利完成治療。
3討論
近年來研究發現,長期吸入糖皮質激素仍不能降低哮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故炎性介質拮抗劑的研究逐漸成為哮喘治療的熱點。孟魯司特是新一代強效的選擇性白三烯D4體拮抗劑,能選擇性抑制氣道平滑肌中白三烯多肽的活性,抑制變應原激發的氣道高反應以及抑制白三烯所導致的氣道通透性增加,氣道嗜酸性細胞浸潤及支氣管痙攣[5]。
本組在布地奈德的基礎上聯合孟魯司特治療后,結果顯示,二者聯用,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達96.7%,明顯高于對照組(70.00%)。且治療組喘憋、喘鳴以及咳嗽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與葉小蕾,王曉花等[6]報道的觀點基本一致。
綜上,在常規治療方法治療的基礎使用上孟魯司特聯合布地奈德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可明顯提高療效,且安全性好,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99-1201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冊.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3,26(3):132-133.
[3]張華紅.孟魯司特鈉治療小兒哮喘60例[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4):138.
[4]李桂賢.孟魯司特鈉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40例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0,3(9):34-35
[5]張元明,王愛珍,趙羅忠,等.孟魯司特與布地奈德氣霧劑聯合治療小兒哮喘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9,13(12):68-69
[6]葉小蕾,王曉花.孟魯司特治療小兒哮喘86例效果觀察[J].交通醫學,2009,23(4):41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