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不同期待療法時間對胎膜早破的治療效果。
方法:選取2006年5月~2012年5月于我院婦產科進行治療且妊娠時間在28~36周胎膜早破的患者68例,根據保胎時間的不同將患者隨機劃分為治療1和2組,其中72小時內分娩的為治療1組,72小時以上分娩的為治療2組,根據保胎時間的不同比較兩組孕婦產后新生兒的死亡率、感染率及產婦自身的感染情況。
結果:比較治療1組和治療2組兩組患者在產后新生兒死亡發生率、新生兒感染和產婦感染發生率兩方面的數據,治療2組均比治療1組低,經統計分析兩組新生兒死亡發生率、感染率和產婦感染率發生率均無顯著差異。
結論:在嚴格的監測下采用期待療法,可使胎膜早破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期待療法不僅能延長患者孕齡、降低圍生兒的死亡率,還能改善存活兒的預后,具有可行性,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胎膜早破期待療法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75-02
在常見的妊娠并發癥中,胎膜早破是發病率較高的一種,這種并發癥不僅會導致胎兒早產,還可能導致新生兒窒息死亡等,由于胎膜早破會感染子宮,而隨著胎膜破裂時間的延長,子宮感染更加嚴重。處理足月前的胎膜早破,首先要預防胎膜早破對孕婦和胎兒產生的影響,同時還要注意胎兒的成熟度,在合適的時間段選擇最好的方式結束妊娠,將胎膜早破的影響降至最低。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現選取2006年5月~2012年5月于我院婦產科進行治療且妊娠時間在28~36周胎膜早破的患者68例,根據保胎時間的不同將患者隨機會分為治療1和治療2組,其中72小時內分娩的為治療1組,72小時以上分娩的為治療2組,使用期待療法其效果觀察如下所述:在68例患者中破膜到入院時間均在35分鐘至35小時之間,患者年齡均在21~37歲,其中初產婦占42例,經產婦占26例;懷孕時間在28~34周的患者占29例(其中有1例患者在36周時患上了中度子癇,處于前期),懷孕時間在34~36周的患者占39例(其中1例患者在懷孕35周后呈現出輕度貧血,1例患者在懷孕36周時出現重度貧血),39例患者均為單胎。經比較兩組患者在孕產史、年齡、孕周和胎膜早破時間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備統計學差異。
分娩時患者孕周:1組42例患者中孕周最大值為36.5+1.5,最小值為29,平均孕周為31,在2組26例患者中孕周最大值為34.5+7.5,最小值30,平均孕周為32。
1.2治療療法。首先每天使用配比為1∶15的碘伏液擦洗產婦外陰部,一日2次,產婦使用的會陰墊巾必須經過消毒后才能使用,保持外陰部的清潔干燥,增加換洗內衣褲的次數,觀察并記錄羊水的顏色和氣味;對羊水指數低于5cm的患者進行靜脈注射補液,每天補充2000ml晶體液,在晶體液中適量的加入能量合劑和復方氨基酸等營養,以補充母體和胎盤循環所耗能量;給患者服用硫酸舒喘靈4.8mg,每日三次,該藥品可有效的抑制子宮收縮;當患者出現宮縮現象時,則采用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1000ml混合濃度為25%的硫酸鎂60ml,給患者進行靜脈注射,直至宮縮現象消失,再連續使用三天后停藥;注射藥物期間應仔細觀察患者是否存在鎂中毒現象;對羊膜早破時間超過12小時的患者注射抗生素,預防子宮感染;對懷孕時間超過35周的患者經脈注射地塞米松10mg,地塞米松可促進胎肺成熟,每日1次,連續注射2d,若患者仍未分娩則按上述方式每周重復用藥2d,直至胎肺成熟。
2結果
2.1兩組圍生兒及產婦情況見表2,3。
2.2結果分析。將治療1組和治療2組兩組患者進行比較可發現在產后新生兒死亡發生率、新生兒感染和產婦感染發生率兩方面治療2組均比治療1組低,經統計分析兩組新生兒死亡發生率、感染率和產婦感染率發生率均無顯著差異(P>0.05),從表2可以看出治療2組沒有出現新生兒死亡現象,而在治療1組中有5例新生兒死亡現象。
3討論
生殖道感染、子宮腔內壓增高、貧血等原因都會導致胎膜早破,胎膜早破不僅提高了胎兒的早產率,還提高了剖腹產的概率。胎膜早破導致胎兒、新生兒死亡的概率為26%~38%,其中超過85%的病患在破膜后24小時內會出現宮縮現象,若患者不能自然宮縮,則給患者注射硫酸鎂,硫酸鎂可促進血管擴張、增加孕婦尿量、提高胎盤的供氧量,對胎兒存活率的提高有改善作用。通過研究發現,在期待療法過程中,注重孕婦個人衛生、必要時使用適量的抗生素預防感染,這些措施都可降低新生兒和產婦的感染率。總而言之,期待療法是一個綜合治療的過程,在嚴密的監測下,針對孕周小于35周且母體和胎兒均未受到感染,孕婦的羊水池深度不小于2cm,宮頸擴張超過3cm的患者,采用期待療法是治療胎膜早破的最好方法,它可以有效的降低圍生兒的死亡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顧濤.早產性胎膜早破期待療法臨床觀察[J].職業與健康,2011,27(7)
[2]郭英花.劉穎.探討影響早產胎膜早破母兒預后的危險因素[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6,14(7):64-6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