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婦科惡性腫瘤患者應用紫杉醇加順鉑聯合化療的最佳護理方法。
方法:對180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采用紫杉醇加順鉑進行治療,化療期間對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包括加強心理護理、化療用藥護理、骨髓抑制護理及飲食護理等,觀察患者護理效果并總結其要點。
結果:180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除2例發生過敏性休克經搶救脫險停止化療外,其余均順利完成化療計劃,心理表現也正常。
結論:紫杉醇加順鉑聯合化療治療婦科惡性腫瘤患者,通過嚴格執行化療計劃,嚴密的病情觀察,加強化療護理,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減少毒性反應,保證化療的順利完成,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婦科惡性腫瘤紫杉醇順鉑聯合化療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86-02
紫杉醇是近年來臨床上廣泛使用的抗癌藥,主要用于婦科惡性腫瘤、乳腺癌以及非小細胞癌一線或二線治療[1]。順鉑與紫杉醇聯合應用治療腫瘤有協同作用。我科自2011年7月—2012年6月應用紫杉醇加順鉑鉑聯合化療方案治療婦科惡性腫瘤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體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11年7月—2012年6月,經病理或組織學證實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180例,年齡范圍27~78歲。患者肝腎心功能正常,血常規、尿常規正常,心臟彩超、腎脹ECT或24小時尿肌酐正常,無化療禁忌癥。
1.2治療方法。在給藥前12h和6h各服用地塞米松10mg,給藥前30min肌注苯海拉明50mg及靜脈注射西米替丁300mg和地塞米松5mg,將紫杉醇按175mg/m2體表面積加入生理鹽水500ml中用玻璃瓶或聚氯乙稀輸液器,應用一次性使用微劑量高效過濾(避光)輸液器,滴注3h。滴注開始即用監護儀監測生命體征變化,一般為8h。順鉑按70mg/m2體表面積溶入0.9%生理鹽水500ml滴入,化療前后水化共3天,液體量2000-2500ml/24h。I期4-6個療程,II期以上6-8個療程。
2結果
通過對患者治療和精心護理,本組180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化療期間發生過敏性休克2例,骨髓抑制9例,神經毒性反應2例,心血管毒性1例,肝腎功能損害3例,胃腸道反應10例,脫發12例,經對癥處理除2例發生過敏性休克患者更改化療方案外,余均順利完成化療計劃。
3護理
3.1化療前護理。
3.1.1心理護理。由于腫瘤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很容易出現焦慮、恐懼、緊張或抑郁等不良心理。這不僅直接影響患者的食欲及消化功能,還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化療毒副反應的發生幾率。因此,在化療期間要主動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了解病人的心理,針對不同病人進行心理干預,制定適合病人的護理方案,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藥物的作用、目的、效果、及用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毒副反應和注意事項,消除病人恐懼心理,讓其激發生存欲望,重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要以樂觀的態度配合治療,確保化療順利進行。
3.1.2準確測量身高體重。準確測量患者的空腹體重和身高,如冬天應脫掉外衣再測量體重。因為順鉑、紫杉醇有劑量依賴性,劑量大會加重藥物的毒副反應,劑量小則起不到治療效果且會加重患者的耐藥性。
3.1.3詳細詢問患者藥物、食物過敏史及心臟病史。如有藥物過敏或其他物質過敏者,應密切觀察患者有無過敏反應,并做好各臟器功能檢查及血尿常規的檢查,以及腫瘤標志物等檢查工作。
3.1.4預防過敏藥物的應用。用紫杉醇治療前12h口服地塞米松10mg,治療前30min肌注苯海拉明50mg及靜脈注射西米替丁300mg和地塞米松10mg。
3.1.5備好專用的輸注器材。紫杉醇給藥時用聚乙稀材料輸液裝置,順鉑用一次性使用微劑量高效過濾(避光)輸液器。
3.1.6備好搶救用物。抗過敏藥物及心電監護儀及氧氣放患者床頭。
3.2化療期間的護理。
3.2.1過敏反應。紫杉醇過敏反應發生率為39%,其中嚴重過敏反應發生率為2%,近年來因采取了預防過敏的用藥后,嚴重過敏反應已顯著降低,發生率僅為1.5%[2],易出現過敏反應的時間,國外報導多為首次用藥,用藥后2~10min發生,個別于用藥后2~12h發生[3]。有78%的過敏反應患者在進藥10min出現癥狀,53%在進藥約2~3min出現癥狀[4]。輕度過敏反應最常見癥狀為皮膚潮紅、尋麻疹,嚴重過敏反應表現為顏面及口唇紫紺,支氣管痙攣性呼吸困難、低血壓、休克甚至血管神經性水腫等。因此,在使用紫杉醇前先詳細詢問患者的過敏史,使用預防過敏的藥物,在開始滴注該藥時前5~10min滴速要慢,控制在10滴/min左右,護士要嚴密觀察病情,隨時詢問患者有無不適,及時發現過敏癥狀。此外,為了避免使用該藥時發生嚴重過敏反應不能繼續使用,造成藥物的浪費,對于初次使用的患者先給予小劑量紫杉醇30mg加生理鹽水100ml中靜脈滴注。先觀察無過敏反應后再給剩余量,一般3h輸注完畢。給藥前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在輸注的第1小時內每隔15min監測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1次,后7小時每30分鐘監測1次。本組2例在首次用藥后5min左右出現過敏性休克,因護士細致觀察及時發現了患者出現的異常情況,立即停用了紫杉醇,經抗過敏及對癥治療,2例患者轉危為安。大部分患者出現局部潮紅、輕度皮疹,遵醫囑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
3.2.2消化系統毒性反應。與大多數化療藥物一樣,紫杉醇與順鉑可引起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反應,體質虛弱或精神負擔比較重的患者特別明顯。因此,在給藥前后30min常規予昂丹司瓊4mg加入生理鹽水30ml中靜脈注射,如果嘔吐嚴重者4~6h可重復給藥。化療期間應指導患者在飲食上注意清淡、少渣、易消化和少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油膩、粗糙和刺激的食物。吃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C的食物,多飲水、多吃水果和蔬菜。化療期間如感到惡心,可以少量進食,但是不可以不進食,注意少量多餐,合理安排進食時間,以減輕藥物的不良反應。給患者提供安靜、舒適、通風良好的休息環境,避免不良刺激。
3.2.3心血管毒性反應。可有高血壓和無癥狀的短時間心動過緩。因此,我們在給患者用藥時均予以心電監護,本組2例在用藥后1h血壓升高,減慢滴速并給予降壓治療后血壓恢復正常。
3.2.4局部毒性反應。選擇粗直有彈性的血管并采用靜脈留置針。有條件者可使用中心靜脈置管,避免反復穿刺和藥液外滲而引起的靜脈炎。用藥前確認局部無滲漏后,再輸入紫杉醇和順鉑。使用化療藥物過程中應加強巡視,密切觀察局部血管及血管周圍組織情況,防止藥液外滲以致皮膚組織壞死。一旦不慎藥物漏入皮下,立即停止用藥,局部先用注射器回抽外滲藥液,立即給予局部皮膚用利多卡因5ml加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放射性封閉,然后冷敷24小時。靜脈炎發生后可行局部熱敷或用蘆薈局部外敷。
3.3化療期間常見毒副反應護理。
3.3.1骨髓抑制的護理。紫杉醇聯合順鉑化療后引起骨髓抑制,表現為中性粒細胞和白細胞總數減少。護理中應密切觀察血象變化,每周查血常規2次和肝腎功能1次。發現異常及時對癥處理,對于Ⅳ度骨髓抑制(中性粒細胞低于0.5×109/L,白細胞低于1×109/L)的患者實行保護性隔離。遵醫囑予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等升白細胞的藥物,以及使用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每日紫外線消毒2次,每次30min,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減少探視,注意個人衛生,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飲食,嚴密觀察體溫變化。本組經過預處理后未發生嚴重骨髓抑制。
3.3.2外周神經毒性反應。紫杉醇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發生率為62%,最常見的表現為輕度麻木和感覺異常。順鉑的神經毒性多見于總量超過300mg/m2的患者,表現為運動失調、肌痛、上下肢感覺異常等。本組2例感覺手麻木,經保暖肢體和肌注甲鈷胺后3天后好轉。
3.3.3胃腸道反應。大部分患者出現程度不等的惡心、嘔吐、食欲下降和腹瀉等不良反應,化療前后給予以止吐藥對癥處理。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和清淡易消化飲食,少量多餐,同時加強靜脈營養支持治療。本組出現惡性嘔吐120例,經對癥處理后好轉。
3.3.4肝腎功能損害。化療期間密切注意肝腎功能改變情況鼓勵患者多飲水2000ml/24h以上,每日輸液至少2000-2500ml,使尿量維持在2500ml/24h以上,加速藥物的排泄。肝功能異常者給予護肝治療。本組出現10例肝腎功能損害,經對癥治療后肝腎功能恢復正常,未影響下一療程化療。
3.3.5脫發護理。一般應用化療藥物后2~3周后頭發會脫落,化療結束后不久即可以再生。因此,化療前因向患者解釋說明頭發會脫落,以消除患者的顧慮,鼓勵其帶假發或者帽子,以保護自尊。
4討論
應用紫杉醇聯合順鉑化療時,為了預防過敏反應的發生,嚴格遵醫囑按時按量應用預防抗過敏的藥物,必須按要求配置藥物,使用特殊的輸液器材。用藥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對于紫杉醇與順鉑引起的骨髓抑制,化療后第3天可給予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等升白藥預處理。我們通過對使用紫杉醇聯合順鉑化療治療婦科惡性腫瘤的患者進行護理,體會到:①應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以取得患者的配合;②化療前護士應熟悉藥物的性能和毒性反應;③化療過程中嚴格執行化療計劃,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加強化療護理,及早預防和及時處理化療的毒性反應,保證化療的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謝麗梅.紫杉醇治療晚期卵巢癌毒副作用的觀察與護理.現代護理,2001,7(1):39
[2]Wiemik P H,Schwartz E I,Einzig Avi,et al.Phase I clinical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taxol.Cancer Research,1987,47:2486
[3]江澤飛,宋三秦.紫杉醇在乳癌治療中的應用.國外醫學腫瘤學分冊,1995,22(2):99
[4]乙蘇北,郭慶玲,等.紫杉醇化療致一例過敏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護理.中華護理雜志,1998,33(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