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癌癥患者的疼痛緩解程度與系統的護理干預之間的關系。
方法:將30例癌癥疼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例,分別采用常規護理與系統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疼痛緩解程度。
結果:觀察組疼痛緩解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結論:系統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癌癥患者的疼痛緩解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系統的護理干預癌癥疼痛緩解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91-02
國內最新調查表明: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的各期癌癥患者中,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的占51.1%-61.6%[1]。疼痛首先損害患者的心理及精神狀態,使其產生憂郁和恐懼心理,這種心理狀態反過來可使疼痛加劇,形成惡性循環。另外,疼痛可影響人的正常功能,還可引起自主神經紊亂,產生厭食、惡心、大汗淋漓及失眠,精神及肉體的痛苦不僅加速了患者的自身衰竭,也加重了患者及家屬的痛苦[2]。癌癥所引起的疼痛是造成癌癥病人恐懼的主要原因,有時甚至超越了死亡所帶來的威脅。隨著疼痛學的發展,國際上已將疼痛列為第五生命體征[3],并有將疼痛與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共同對所有病人進行評估和記錄的趨勢[4]。因此,控制疼痛是護理癌癥患者的重點。為及時有效地緩解癌癥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適感,降低癌癥疼痛并發癥,我院護理部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對在我院住院及家庭病床的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的癌癥患者30例,分別采用常規護理與系統的護理干預,將兩組患者疼痛緩解程度進行對照研究,發現將系統的護理干預運用于癌癥疼痛患者護理中,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1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及居家的伴有不同程度癌癥疼痛患者共3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15例)和觀察組(15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種、病情嚴重程度、耐痛能力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均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兩組患者疼痛時均采用數字化疼痛評估法(NRS法)進行疼痛評估,醫護人員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細致觀察患者對疼痛的反應,詳細記錄患者疼痛程度。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制定系統的護理干預措施,包括認知、藥物、心理、行為干預,一周后對兩組癌癥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觀察干預效果。
2.1認知干預。①加強護士及家屬對癌癥疼痛處理的認識。②更新護士及患者對麻醉止痛藥的認識。
2.2止痛藥物應用干預。①遵從藥物治療的基本原則:嚴格遵從WHO推薦的三階梯止痛原則,依據對患者的疼痛評估做止痛治療。應用止痛藥物時要因人而異,堅持5個觀念:口服、定時、三階梯原則、個體化給藥以及注意藥物的副作用,規范用藥。口服是最方便的給藥途徑。下一劑量止痛藥物應在前一劑量藥效完全消失前給予,保證藥效。用藥時征得患者及家屬的充分理解和配合,提醒患者按時服藥,觀察并記錄疼痛變化,及時反饋給醫生,及時為每一位患者制定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獲得最佳治療效果。②監測藥物不良反應:便秘是阿片類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對應用麻醉止痛藥患者,應每天記錄排便情況,用藥中應配合使用緩瀉劑。做好對便秘的預防很重要,增加飲食中纖維素的攝入量,鼓勵患者多飲水,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適量的粗糧。惡心、嘔吐一般用藥后數天至1周癥狀可逐漸減輕。應用嗎啡出現鎮靜和嗜睡時,應告知患者及家屬活動時、進行與安全相關的操作時及接觸尖銳性物品時應加以小心,家人可利用與其交流、用餐、進食一些零食等活動來刺激患者,減少嗜睡的現象。臨床工作中,很多病人害怕服用止痛藥物易成癮和依賴,寧愿忍痛也不愿意用藥,大量臨床資料表明,產生心理依賴性在癌癥患者中較少發生,其發生率小于1%[5],其引起呼吸抑制的發生率也很低,患者如果長期用阿片類藥物,對于藥物引起的呼吸抑制一般都能產生耐受。事實上,不良反應除便秘外,其它的大多是可以耐受的和暫時性的,一般僅出現在用藥的最初幾天,數日后癥狀多自行消失[6]。用藥前護士認真對患者做好宣教,改變患者對癌癥鎮痛藥物的錯誤認識和擔心,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給患者帶來的心理恐懼。
2.3心理護理干預。在護理中努力為患者營造溫馨舒適的環境,在病室中花盆、報刊、電視機等,引導患者轉移興趣,豐富生活;與患者建立朋友關系,靈活運用溝通技巧,仔細傾聽患者的主訴,應將有關疼痛、疼痛評估、使用藥物及其他緩解疼痛的方法,準確明白地告訴患者及家屬,讓其相信準確、合理的疼痛治療可以有效幫助患者控制疼痛,讓患者主動報告疼痛,參與疼痛的治療。對有焦慮情緒的患者,允許其發泄,理解其對疼痛的反應如哭泣、呻吟等,并給予安慰,還可以握住手,撫摩肩部等,讓患者產生一種信任感與親切感。建議親人多抽時間陪伴患者,鼓勵患者參加社會活動,如抗癌協會、病友支持組織、宗教信仰等,爭取親人、病友、朋友及社會的支持,使其感到心情愉快。臨床研究認為,愉快興奮的心情可以提高痛閾,增強患者對疼痛的耐受力。良好的心理護理能減輕和避免患者的疼痛感[7]。
2.4行為護理干預。①分散注意力法:包括視覺分散法(如看電視劇、讀小數、讀報紙);聽力分散法(如聽音樂、聽故事)和觸覺分散法,如按摩皮膚;②放松療法如深呼吸、節律性呼吸并輔以輕音樂,或有規律地按順序使肌肉緊張和松弛,以達到減輕或減少肌肉緊張、情緒緊張和疼痛感覺的目的。③暗示療法:運用有目的的思想活動,讓患者設想能達到目中治療目的,使患者擺脫疼痛意境或淡化疼痛意念。④皮膚刺激法:可用熱水袋、熱毛巾熱敷緩解肌肉痙攣,但腫瘤病變區域不宜用透熱治療;用軟冰袋在身體表面冷敷,持續時間不超過15min/次;按摩可通過改善血液循環使患者舒適。⑤活動:對急性疼痛患者應限制活動量,采取舒適體位。
療效評價標準:癌痛緩解程度分級[8]:完全緩解:治療后完全無痛;部分緩解:疼痛明顯減輕,睡眠不受干擾,能正常生活;輕度緩解:疼痛有所緩解,仍需加強鎮痛,睡眠仍受干擾;無效:與治療前比較無減輕。
3結果
觀察組完全緩解9例,對照組5例;觀察組部分緩解5例,對照組6例;觀察組輕度緩解1例,對照組3例;觀察組無效0例,對照組1例。兩組患者疼痛緩解程度比較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4討論
癌癥疼痛是多因素的結果,包括軀體、心理、社會精神因素,是各種不良因素的綜合。癌癥疼痛既受主觀因素,如性格、心理狀態、情緒等的影響,又受客觀因素,如環境、藥物、暗示等的影響。因此護理干預必須注意多因素影響及患者對疼痛的感受和態度。以上是護理干預的理論依據。分析相關因素,制定系統的護理干預措施,著重于認知、藥物、心理行為干預。通過將護理干預應用于臨床,發現系統的護理干預是一種整體的、個性化的、科學有效地護理方式,能進一步緩解癌癥患者的疼痛程度,最大限度地減輕病人痛苦,使癌痛得到更有效地治療,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孫燕,顧慰萍.癌癥三階梯止痛指導原則[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4-5
[2]侯恩存.癌癥疼痛的治療[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6):2419
[3]MERBOTH M K,BARNASON S.Managing pain:the fifthvital sign[J].Nurs Chin North AM, 2000,35(2):375—383
[4]Stanik-Hutt JA.Pain management in the critically ill[J]. Crit Care Nurse,2003,23(2):99-102
[5]朱麗霞,高鳳麗.癌癥控制的狀況及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3):226
[6]張春華,徐麗華.疼痛評估與護理[J].繼續醫學教育,2006,20(29):41
[7]崔秀芹,崔秀文.淺談癌癥患者疼痛的心理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5,2(11):1009
[8]孫燕.癌癥疼痛處理的基本原則[J].中國腫瘤,1999,8(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