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護理體會,希望通過此研究可以更加體會護理的重要性。
方法:仔細回顧分析來我院醫治的50例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者的臨床資料。
結果:通過我院精心的臨床護理,得知這種病的男童發生的幾率比較多,其特征是發熱、淋巴結、其血液中有大量的異形的淋巴細胞、肝脾的腫大以及CD4+/CD8+的比值顯著下降。經過我院的治療,所有的患者都得到治愈。
結論: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臨床表現又許多種,也有較多的非典型的病例,容易造成誤診、漏診的情形,應當提高醫護人員對這種病的認識,早診斷、早治療,爭取將健康還給兒童。
關鍵詞: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兒童護理EB病毒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92-02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在兒童疾病中比較常見,它是一個單核的巨噬細胞的系統內的急性的增生性的傳染病,是因為EB病毒引發的,發病的特征是不尋常的發熱、淋巴結、其血液中有大量的異形的淋巴細胞、肝脾的腫大。同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還能夠影響患者身體中的每一個系統,例如血液循環系統、消化的系統以及內臟系統等。[1]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所接診的50例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這50例患者中有30名是男童,有20名是女童,男女比例為3∶2;他們的年齡集中在4~10歲,平均年齡為5.6歲。這50例患者中的臨床表現,有40例是咽峽炎。這些病例都符合我國衛生部門規定的實用性兒科學的傳染性單核細胞的增多癥中的診斷依據。有20例是咳嗽,有15例是淋巴結腫大,8例是肝腫大。隨機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為觀察組,實行專項護理,一組為對照組,實行一般護理,這些患者在身高體重,年齡,性別上沒有較大的差異。
1.2診斷標準。這些患者的診斷標準為:一是發熱,可能已經持續幾天;二是咽峽炎;三是頸淋巴結的腫大;四是一些患者有咳嗽、鼻塞以及眼瞼腫大;五是肝與脾腫大的;六是皮疹;七是血液發生異樣;八是EB中的病毒呈現抗體陽性或者為EBV-DNA的陽性;九是其它癥狀。
1.3實驗室的檢查。一是要對患者的血液進行常規性的檢查,發現治療組的患者在入院時的白細胞數大于15.0×109/L有15例,異形淋巴的細胞患者大于0.20有5例,血紅蛋白的患者小于100g/L的有10例;二是對照組患者中的白細胞數大于15.0×109/L的有5例,異形淋巴的細胞患者大于0.20的有3例,血紅蛋白的患者小于<100g/L的1例。這兩組患者的EB病毒的IgM抗體以及EBV-DNA的陽性率分別是80%、60%。同時著兩組患者的白細胞數、異形的淋巴細胞數量以及EB中的病毒抗體的比例基本上一樣。
1.4統計學方法。這篇文章使用的的數據均采用SPSS11.0的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上的處理與分析,并對這些數據采取平均值,這兩組數據的資料在比較中都是運用了X2檢驗,P<0.05作為差異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2]。
2結果
經過護理治療,以上50例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在逐漸好轉,每一項的實驗室指標逐漸恢復正常,所有的臨床治愈,沒有死亡或者治療無效的病例。治療組25例中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2%;這其中治愈的有18例,占總數的72%,好轉的有5例,占到總數的20%,未愈的有2例,占總數的8%。對照組25例患者中總有效率為72%;這其中治愈的有15例,占總數的60%,好轉的有3例,占到總數的12%,未愈的有7例,占總數的28%。通過以上的比較,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顯著要好于對照組,具體見表1,由于在這兩組患者在三種臨床上表現的反應,進行比較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因此,它的差異性在統計學是有意義的(P<0.005)。
3討論
通過對以上的數據分析,以及所得出的結果,這種病男童發生的幾率比較多,其特征是發熱、淋巴結、其血液中有大量的異形的淋巴細胞、肝脾的腫大以及CD4+/CD8+的比值顯著下降。我們知道病人對護理的滿意度是對護理工作的最大要求,也是最大的挑戰。[3]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臨床表現有許多種,也有較多的非典型的病例,容易造成誤診、漏診的情形,應當提高醫護人員對這種病的認識,早診斷、早治療,爭取將健康還給兒童。
由于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者年齡下,容易受到驚嚇,這給在實際工作中,帶來了許多的挑戰,由于我們采取的一般護理措施,給予家長以及兒童的諸多不滿,同時影響了治療效果,這給我院也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從專項護理中,結合實際治療的情形,對該病的患者實行不同的護理標準,對他們進行各項實驗室的檢查以及護理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參考文獻
[1]張愛民,賀湘玲.182例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血液學表現.中國小兒血液,2005,10(1):12-13
[2]張國元,黃榕,楊于嘉.更昔洛韋治療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療效分析.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1,3(6):691-692
[3]Moss DJ, Rickinson AB, Wallace LE, et al. Sequential appearance of EpsteinBarr virus nuclear and lymphocytedetected membrane antigens in B cell transformation[J]. Nature, 1981, 291(5817):664-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