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中醫辨證施護方法提高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護理質量和病人的滿意度。
方法:對45例患者進行中醫辯證施護。
結果:通過積極的治療和辯證施護,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護理質量。
結論:針對狼瘡患者的具體癥候采取辯證施護,有效提高了護理質量和病人的滿意度。
關鍵詞:系統性紅斑狼瘡辨證施護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95-01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多因素(遺傳、性激素、環境、感染、藥物、免疫反應)參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突出表現是全身各系統、各器官均可受累,并有多種自身抗體,屬中醫學紅蝴蝶瘡、溫毒發斑、陰陽毒、痹癥、五臟痹等范疇[1]。我科室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患者45例,在中醫辨證的原則指導下對45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進行了中醫辨證施護,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45例,年齡在16-73歲,女性39例,男性6例,中醫辨證為:脾腎氣虛血瘀3例,脾腎氣虛水濕瘀阻3例,脾腎氣虛濕濁瘀阻7例,脾腎氣虛濕熱瘀阻9例;氣陰兩虛血瘀3例,氣陰兩虛水濕瘀阻2例,氣陰兩虛濕濁瘀阻7例,氣陰兩虛濕熱瘀阻10例。
2辯證施護
在一般內科護理的基礎上,各證型的護理要點如下:
2.1脾腎氣虛證。癥見全身乏力,少氣懶言,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足跟疼痛,納少腹脹,尿清便溏,或水腫明顯。
2.1.1起居護理。保持居室干燥,不要長期熬夜,或過度疲勞避免耗氣傷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甚至在盛夏時節也不可過于貪冷,注意調節環境溫度不可過低。尤當注意不可過于勞作,以免更傷正氣。
2.1.2運動及行為護理。日常生活中運動要適量,不可運動量過大,應注意保暖,不要運動后汗出當風,防止外邪侵襲。忌用猛力、做長久憋氣、汗出過多的動作,以免耗損元氣。根據自己的體能,可選用一些傳統的健身功法,如太極拳、太極劍、保健功等,步行建身能夠促進全身氣血運行、振奮陽氣。水濕瘀阻、濕濁瘀阻者在運動時間若在春夏則不拘,若在秋冬則應在上午9∶00-11∶00或在下午2∶00-4∶00陽氣較盛的時候,此時運動環境溫暖宜人,避免受寒雨淋,易于散濕[2]。濕熱質者在運動時應避開暑熱及潮濕環境[2]。血瘀者應注意動靜結合,不可貪圖安逸,以免加重氣血郁滯。
2.1.3情志護理。應培養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不可過度勞神,避免過度緊張,保持穩定平和的心態;過度憂思阻礙氣機運行,氣虛質不宜過思過悲。
2.1.4飲食護理。飲食調養可選用具有健脾益氣作用的食物食用,不可使用過于粘膩或難以消化的食物。亦宜選用補氣藥膳調養身體如:小米、淮山、黨參等;少少食肥甘厚膩、生冷滋潤之品;濕熱瘀阻者宜食用清熱化濕的食品,如紅小豆、白菜、芹菜等,禁忌辛辣燥烈、大熱大補的食物,如辣椒、大蔥、大蒜等;對于牛肉、羊肉、酒等溫熱食品和飲品宜少食和少飲;血淤者宜選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如黑豆、黃豆、葡萄酒等。對非飲酒禁忌者,適量飲用葡萄酒,對促進血液循行有益,凡具有澀血的作用的食物都應忌食,如烏梅、苦瓜、李子等。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也不可多食,如蛋黃、奶酪等;水濕瘀阻、濕濁瘀阻者要少食肥甘厚膩、生冷滋潤之品。
2.2氣陰兩虛:癥見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自汗畏風,易感冒,低熱盜汗,五心煩熱,口燥咽干。
2.2.1起居護理。居住環境宜安靜,應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晚夜間11點前臥床休息,以藏養陰氣。工作緊張、熬夜、劇烈運動、高溫酷暑的工作生活環境等應盡量避免,特別是冬季,更要注意保護陰精。偏于氣陰虛質者要節制房事;應戒煙,煙草燥熱,長期吸食易致燥熱內生。
2.2.2運動護理。氣陰兩虛虛者不宜進行劇烈運動,避免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鍛煉形式,避免在炎熱的夏天,或悶熱的環境中運動,以免出汗過多,損傷陰液。鍛煉時要控制出汗量,及時補充水分[2]。皮膚干燥甚者,可多選擇游泳,能夠滋潤肌膚,減少皮膚瘙癢,但不宜桑拿。太極拳、太極劍、氣功、八段錦、等動靜結合、形神并練的傳統項目更為適宜,靜氣功鍛煉對人體內分泌的雙向調節功能,促進脾胃運化,增加體液的生成,改善陰虛質[2]。
2.2.3情志護理。情緒波動易加重陰虛,故應節制,安神定志,以舒緩情志、尤當戒怒,;學會喜與憂、苦與樂、順與逆的正確對待,保持穩定的心態。
2.2.4飲食護理。宜益氣養陰宜吃具有補氣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忌吃破氣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涼食品,忌吃油膩厚味、慎食辛辣刺激性食品,慎食溫熱香燥食品,慎食煎炸炒爆的物品,慎食性熱上火食物,慎食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的食物[2]。
3體會
對于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中醫整體護理,針對患者具體癥候進行辯證施護,更加具體的指導了不同癥型的患者在情志、運動、飲食等方面的知識,提高了護理質量及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王慧蓮.系統性紅斑狼瘡的中醫藥研究進展.浙江中醫藥大學報,2001,31(5):792-794
[2]王琦.《中醫體質學》.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6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