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經(jīng)外周靜脈中心靜脈笠管(PICC在惡性腫瘤化療中的應用及其護理方法。
方法:96例惡性腫瘤化療病人在盲穿下接受PICC。
結果:92例均穿刺成功,4例穿刺失敗。導管留置時間最長10個月,最短1d,其中10例為停止化療主動拔管,2例為病人不小心導致自動脫管,3例因?qū)Ч芏氯喂堋;熯^程中共發(fā)生靜脈炎8例,穿刺點出血6例,無1例出現(xiàn)皮下硬腫。較傳統(tǒng)淺靜脈化療方法并發(fā)癥明顯減少。
結論:惡性腫瘤患者長時間接受化療時,PICC置管是較好的選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癌癥患者PICC置管化療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35-01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2011年1月—12月在本科接受PICC置管患者共96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33例,年齡22—76歲,均為化療患者。置入管的長度為40一45cm,時間最長達10月,最短1天。
1.2材料與操作方法。
1.2.1材料。巴德公司的PICC置管1套、無菌貼膜、20ml注射器2副、5ml注射器1副、生理鹽水100ml瓶、無菌手套2副、消毒洞巾、無菌治療巾2塊、無菌紗布2塊、皮尺1副、繃帶、安爾碘、止血帶、肝素帽、脫敏膠布。
1.2.2操作方法。一般首選貴要靜脈,其次為肘正中靜脈、頭靜脈。囑患者取平臥位,選定穿刺點,建立無菌區(qū)域,左手固定皮膚,右手持針穿刺,進針角度為15~30°,見回血后將穿刺針與血管平行繼續(xù)推行1—2cm。固定并保持針芯位置單獨向前推進插管鞘,避免由于推進鋼針造成血管壁穿透,松開止血帶,右手退出針芯,左手食指固定插管鞘,中指壓迫刺點上方以減少血液流出,右手即將導管送入插管鞘內(nèi)并緩慢均勻推進送到15cm時,囑患者頭偏向穿刺側(cè),并盡量向下顎靠近肩部、防止導管移位,送到需要的長度,退出并撕裂插管鞘,導管露出外約4—5m,抽出導引鋼絲。用20ml注射器抽回血,并用生理鹽水脈沖式?jīng)_洗導管,修剪導管末端,連接正壓接頭,正壓方法封管,最后用脫敏膠布呈S型或L型狀固定導管,穿刺處可用繃帶包扎防止出血。
2護理
2.1心理護理。PICC管留置于體內(nèi)給患者與家屬帶來心理上的擔憂,因此應針對不同的心理,采用正確的心理指導,將健康教育貫穿治療全過程。置管前認真做好解釋工作,向患者介紹置管的優(yōu)點如:使用PICC可減少頻繁穿刺帶來的痛苦和不適,減少化療藥物對血管的刺激以及可能引起的化療性靜脈炎。還可讓已置管的病人現(xiàn)身說法,解除其心理負擔,積極配合PICC置管。
2.2一般護理。置管后的第1天更換敷料1次,用透明3M貼膜固定,發(fā)現(xiàn)敷料潮濕、脫落、可能污染或患者出汗時及時更換敷料。換藥時注意沿導管的方向由下向上撕開貼膜,以免將導管拔出,換藥時消毒范圍應大于輔料尺寸,先酒精后碘酒,消毒六次(三順三逆),并保持體外導管部分S型彎曲固定,整個過程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以后每周更換1—2次,并觀察局部有無紅腫,血液滲出及皮下血腫。注射化療藥、抽血、輸血制品及脂肪乳、氨基酸等后必須應用20ml生理鹽水沖管。化療間歇不輸液時,每周一次用生理鹽水沖洗管道并更換敷料和肝素帽。沖管時用不小于10ml注射器抽20ml生理鹽水脈沖式正壓封管。
2.3機械性靜脈炎的護理。置管中共發(fā)生8例靜脈炎,表現(xiàn)為沿靜脈走向出現(xiàn)發(fā)紅,腫脹,疼痛。置管前我們采用生理鹽水加地塞米松5mg和利多卡因5ml各一支浸泡導管,有效減少了靜脈炎的發(fā)生。發(fā)生靜脈炎后囑患者抬高患肢,局部用毛巾熱濕敷,每次30min,每日2—3次;或用硫酸鎂、消炎止痛膏、金黃散調(diào)成糊狀外敷局部4—8h,經(jīng)上處理,2—3d后病人癥狀基本緩解,繼續(xù)帶管治療,使化療順利完成。
2.4導管堵塞。發(fā)生導管堵塞時應先檢查導管是否關閉、打折等,排除以上原因后,應考慮是血凝塊形成所致[1]。本組共發(fā)生3例,采用尿激酶10萬U,用生理鹽水稀釋10ml,用三通管接頭分別接抽尿激酶10ml注射器和空10mI注射器,先用空注射器抽吸,經(jīng)三通接頭調(diào)節(jié),負壓使尿激酶進人導管內(nèi),保留15-30min后,將導管中藥液和溶解的血液抽出,若一次不行可重復多次直至通暢。5例堵管患者經(jīng)過20min—2h疏栓后均再通成功,3例疏通失敗給予拔管。
2.5血栓形成。4例患者均表現(xiàn)置管上肢腫脹不適,其中1例主訴同側(cè)腋窩處有疼痛感。1例發(fā)生在手術后;另1例導管開口于鎖骨下靜脈,實驗室檢查示纖維蛋白原升高,凝血酶、凝血酶原時間縮短,抗凝血酶111活性增高,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升高,a2抗纖溶酶活性升高,證實患者自身處于高凝狀態(tài)。其余2例在靜脈注射兩性霉素B過程中發(fā)生血栓。4例均經(jīng)彩色多普勒確診。另1例血小板降至80×109/L,分析血栓暫時不會脫落即拔管。手術為誘發(fā)血栓形成的因素:且術后臥床而致活動減少增加血栓形成幾率。而兩性霉素B本身易導致血栓形成[2],故在應用過程中為提高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而需緩慢靜脈注射,同時應用三通管靜脈注射5%葡萄糖,靜脈輸注兩性霉素B時應用精密輸液器,以減少微粒的輸入。發(fā)現(xiàn)液體速度變慢時,及時用負壓溶栓并抽出液體,切勿用力將液體推入血管,以免造成栓子脫落進入體內(nèi),導致重要臟器栓塞。另外,置管前預充小劑量肝素或肝素涂層導管能夠有效地預防導管內(nèi)血栓形成。置管未達上腔脈,血流速度較慢,易形成纖維蛋白鞘,鎖骨下靜脈血流速度1500ml/min,上腔靜脈血流速度2500ml/min,故中心靜脈置管后應當常規(guī)接受影像學檢查,確保PICC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內(nèi)。
3體會
PICC是一項方便、有效、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的置管技術,自臨床應用以來,已被廣泛用于內(nèi)科重癥監(jiān)護、腫瘤化療及圍手術期的胃腸外營養(yǎng)等,取得了良好的臨床PICC導管技術的應用,給腫瘤治療開辟了一條新的靜脈給藥途徑。在腫瘤病人的化療、搶救和高營養(yǎng)的能量支持治療中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同時也提高了腫瘤病人的生存質(zhì)量,延長了病人的生命,減輕了護士工作量,提高了病人滿意度。因此,在腫瘤化療病人中提倡早期使用PICC,并正確的使用和維護,可以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延長置管時間,使其能更好更廣泛地在臨床使用。
參考文獻
[1]張?zhí)m香,姜珍,謝玉娟.PICC在腫瘤化療中應用及護理體會[J].中國交通醫(yī)學雜志,2005.19(1):93一94
[2]刁永書,李虹,等.腫瘤患者PICC致靜脈血檢的原因分析和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6):3一5
[3]張靜.PICC在內(nèi)科重癥監(jiān)護中的應用及現(xiàn)察[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10):785一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