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總結臀肌攣縮癥患者圍手術的護理方法。
方法:本組共15例患者,手術期給予心理護理,常規準備,術后予以嚴格的功能鍛煉和合理的護理。
結果:本組15例患者,隨訪6-12個月,髖關節功能均得以恢復,步態基本正常。
結論:圍手術期合理的護理方法和嚴格的功能鍛煉在保證的功能鍛煉在手術效果和促進功能康復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臀肌攣縮癥圍手術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40-02
臀肌攣縮癥多發于兒童期,其臨床表現為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功能受限,步態異常,中立位時雙下肢有不同程度的外“八”字畸形,坐位雙膝不能靠近,下蹲時髖關節時外展外旋位,呈“蛙腿癥”。在臀區外上1/4象限可見到皮膚凹陷,嚴重者觸及與臀大肌纖維走向一致的硬性束帶。病因主要包括:①注射因素;②兒童易感因素;③外傷、感染等因素。但潘少川[1]認為藥物本身的刺激和注射部位的輕度感染可能是肌肉發生攣縮的主要原因。史占軍等[2]證實青霉素本身可導致肌肉壞死,纖維化甚至攣縮,且用量大時壞死纖維化更嚴重。我科對15例患者均在連硬麻下雙側臀肌筋膜攣縮松解術,術后精心治療護理,出院6-12個月隨訪,髖關節功能均得以恢復,步態基本正常,能翹“二郎腿”?,F將護理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15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9例,年齡6-16歲,平均9.7歲,患者均有反復側臀大肌注射藥物史。
2術前護理
2.1心理護理。雙側臀肌攣縮癥者因為特殊的“外八字”步態,站立時的“尖臀癥”而使其出現自卑心理,再者對手術的期望值很高,對治療效果不了解,同時因患者均為青少年,常因恐懼而不能配合術前準備工作,故護士術前應經常同患者交流,使其消除恐懼心理,并向患者及家屬告知配合治療的必要性及手術方法、術后注意事項、預期效果和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告訴患者及家屬手術只是治療過程中的一部分,術后應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正確、有效的功能鍛煉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利用同種病例介紹手術的成功率。使其有足夠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護理。
2.2術前準備。術前請麻醉科等相關科室及本科室醫師共同進行術前查房,參與指導護理計劃的擬定。并指派技術操作熟練的護士負責完成各項術前準備。檢查術區有無皮疹癤腫,術前晚重點清洗備皮區。
(1)術前嚴格按要求備皮,清洗干凈并消毒處理。
(2)禁食水,術前禁食15h,禁水4-6h。
(3)著裝要求:穿消毒后患服,禁戴任何金屬飾品。
(4)術前用藥:為緩解患者緊張情緒,術前肌肉注射鎮靜藥(阿托品、魯米那)。
(5)術前核對:床號、姓名、性別、病歷、手術交接單、腕帶、體表標識等。
3術后護理
3.1體位的護理。患者采取的麻醉方式為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故術后為避免分泌物堵塞呼吸道而應予去枕平臥位。雙下肢呈屈髖角度40°~60°,目的是對臀肌進行牽拉鍛煉,消除松解術后形成的殘腔,減少出血,防止粘連。
3.2一般護理。
3.2.1保持病室空氣流通,減少不必要的人員走動。術后予以低流量吸氧,并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直至平穩。根據麻醉恢復情況指導患者飲食,按醫囑給予適當的抗生素及其他藥物治療。
3.2.2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術后常規低流量吸氧4-6小時,去忱平臥、禁食水6小時。持續心電監護24小時,密切觀察呼吸,脈搏,血壓15-30min測量一次,體溫每4小時測量一次,并做好記錄。
3.3切口引流管護理。兩側切口常規放置引流管,回病房后接引流袋,要保持引流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量、性質、并做好紀錄,必要時擠壓引流管。
(1)創造整潔、安靜、舒適的環境,保持充足的睡眠。
(2)分散注意力,讓患者看電視,聽輕音樂,講故事,輕輕按摩切口周圍皮膚等。
(3)必要時遵醫囑使用止痛劑,用藥后的反應及動態變化。
(4)注意觀察雙下肢感覺、血運、皮溫、皮色等。
3.4疼痛的護理。由于手術對機體是一個創傷,因此,術后患者常會感到傷口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護理人員除了為患者營造舒適的環境,還應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按照止痛劑“三階梯”的應用原則,在功能鍛煉前半小時左右給予適量的止痛藥口服,使患者在無痛狀態下進行功能鍛煉。
3.5康復護理。
3.5.1術后早期活動和長期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關鍵。行臀肌筋膜松解術后,早期功能鍛煉至關重要,一般術后24~48h開始功能鍛煉。由于傳統的思維習慣,患者術后常不敢活動,擔心切口裂開、出血,責任護士需及時解釋,并向患者及家屬講明采取特殊體位和功能鍛煉對髖關節功能改善的意義。鼓勵他們及時鍛煉,同時教授科學的鍛煉方法。術后用繃帶將雙膝并攏約束,使下肢呈內收位,1-2小時將雙腿交叉一次。術日用枕頭將雙下肢墊起,使髖關節、膝關節呈屈曲位,以減輕疼痛。
3.5.2術后第2d指導患者在床上作屈髖、髖的內收內旋的等功能訓練,每天練習2次,每次5~10回。同時,亦可配合理療,如紅外線理療、超短波、骨傷關節治療儀等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關節活動范圍,防止粘連和關節僵硬,提高療效。術后第3d指導患者作下蹲訓練,患者雙膝并攏,開始時動作需緩慢,可雙手扶床欄,要求屈髖從10°~20°開始,每次練習5~10回,每天2~3次。術后第4d,要求屈髖20°~40°,練習10~20回,每天3~5次。以后活動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強度由弱到強,每天增加并膝下蹲的程度和次數,并堅持多作一字步行走練習。術后2周拆線后要讓患者練習“二郎腿”。對鍛煉尚有困難的患兒可行理療。一般經1-2個月鍛煉后可恢復正常。
3.5.3出院時向患者及家屬重申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并囑定期隨診。
4結果
采用黃耀添[3]評價標準:步態、并膝下蹲、交腿試驗、對運動和體力勞動的影響。優:4項均正常;良:步態正常,并膝不能完全下蹲和/或交腿試驗完成稍差,對運動和體力勞動基本無影響??桑狠p度外八字步態,并膝下蹲受限和/或交腿試驗完成差,對運動和體力勞動有一定影響;差:手術無效。本組全部隨訪,隨訪時間6個月~10.5年,平均6.7年。優良率達96.6%。無復發,無坐骨神經損傷等并發癥。
5體會
臀肌攣縮癥是臀肌及筋膜變性、攣縮引起髖關節功能受限所表現的特有步態,體征癥侯群,由于本病多發于兒童,手術矯正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如果術后忽略了準確、及時、有效的護理及規范的功能鍛煉,不僅會影響手術效果,而且會使攣縮復發。所以,科學的術前、術后護理及正確的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是使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潘少川.小兒矯形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202
[2]史占軍,楊守銘,李曉麗,等.臀部肌肉注射致臀肌攣縮的試驗研究[J].第一軍醫大學學報,1994,14:263~265
[3]黃耀添,李建文,雷偉,等.臀肌攣縮癥的病因、類型及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1999,19: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