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軀體形式障礙的臨床特征及護理。
方法:對26例軀體形式障礙住院患者進行臨床觀察分析。
結果:軀體形式障礙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無陽性檢查結果,常伴有抑郁和焦慮情緒,疾病的發生和持續與不愉快的生活事件或沖突密切相關。
結論:軀體形式障礙患者宜早期接受專科的治療,在臨床中實施針對性有效的護理,通過藥物和心理、行為等康復干預措施,能有效的、盡早的回歸社會。
關鍵詞:軀體形式障礙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46-02
軀體形式障礙是一種以持久地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癥狀的優勢觀念為特征的神經癥。據資料顯示,軀體形式障礙的終身患病率為0.2%-2%[1]。其臨床特征繁雜、含糊不清、多變,可累及多器官的多種軀體不適為主訴而無相應器質性病變,且呈慢性病程,經常伴有焦慮或抑郁情緒。國內孟凡強等利用ICD-10診斷標準,發現綜合醫院門診就診病人18.2%為軀體形式障礙。由于環境、人口,醫療設備的限制,綜合醫院一般醫師缺乏精神科專科訓練,很少對病人進行定期心理治療,病人只能在繁忙擁擠的醫療機構中隱藏起情緒癥狀,而以一些直接的,易被接受的軀體癥狀為主訴,常被誤診。現將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分析,對軀體形式障礙的臨床特征及護理探討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住院的26例軀體形式障礙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軀體形式障礙的診斷標準,病例男10例,女16例,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40歲,其中農民16例,商人4例,公務員2例,工人4例。病史4天—6年,平均1.15年。住院天數2—65天,平均22天。
1.2辦法。對24例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總結,并對其護理要點進行討論。
2結果
2.1軀體形式障礙的主要特征。患者反復陳述軀體癥狀,不斷要求給予醫學檢查,無視反復檢查的陰性結果,不相信醫生的無軀體疾病的誠懇保證[2]。經常伴有抑郁和焦慮情緒。盡管癥狀的發生和持續與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難或沖突密切相關,但患者常否認心理因素的存在,同時過分注意軀體癥狀本身及影響。
2.1.1軀體形式障礙的臨床表現。患者表現出過分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而且存在多種多樣、反復出現變化多端、查無實據的軀體癥狀,且未發現任何恰當的軀體疾病來解釋上述癥狀;不斷拒絕多名醫生關于其癥狀沒有軀體解釋的忠告與保證;注意力集中在癥狀本身及影響,過度使用消除癥狀的藥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功能損害。對患者來說,即使癥狀的出現和持續不愉快的事件、困難或沖突密切相關,他們也拒絕探討心理病因的可能,甚至存在有明顯的抑郁和焦慮時也同樣如此。患者常有一定程度尋求注意的行為。大多數患者有與醫療保健機構長期接觸的復雜經歷,其間進行過許多沒有陽性發現的檢查或一無所獲的手術。
2.1.2軀體形式障礙的癥狀可涉及身體的任何系統或器官。最常見的是胃腸道不適(如疼痛、打嗝、惡心、嘔吐等);異常皮膚感覺(瘙癢、燒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疼等);皮膚斑點;常存在明顯的抑郁和焦慮;也可有多種癥狀同時存在;通常患者存在明顯的抑郁和焦慮。
2.1.3軀體形式障礙分類。軀體化障礙,未分化軀體形式障礙,疑病癥,軀體形式自主神經紊亂,持續性軀體形式疼痛障礙及其他形式的軀體形式障礙。
2.2軀體形式障礙的護理。
2.2.1軀體不適的護理。軀體形式障礙患者多有明顯的軀體不適,且主訴多變,多為非特異性。應執行保護性醫療制度,醫護之間態度一致,且勿過分關注、遷就患者,做過多的檢查和隨便給藥,以免增強其病理信念。盡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督促患者參加工娛活動,如散步、打球、聽音樂、打撲克等,轉移其自我中心觀念,幫助患者學會放松:如靜坐、慢跑等,以松弛其焦慮、恐懼的緊張情緒。
2.2.2心理功能方面。
2.2.2.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要以和善、真誠、支持、理解的態度接觸患者,對患者的疾病及癥狀不應急于持否定態度,如說:“你的癥狀根本不存在,是你心理作用”“其實你根本沒有病”等易遭到患者的拒絕,并破壞護患溝通。應耐心反復用科學常識進行講解,并以堅定的態度給予保證;同時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使用非語言溝通技巧如撫摸等讓患者感受忽視的同情心,使患者感到被理解、被尊重、被關心[3]。同時,由于病程長,多次求醫,反復檢查的陰性結果,家屬往往不理解,甚至抱怨,認為在裝病,因此取得家屬的理解與配合顯得尤為重要,護士應給家屬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讓家屬了解此病與壓力、情緒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一起與醫生和護士達成共識,目標一致,理解患者,關心患者,幫助患者共同戰勝疾病。
2.2.2.2增強患者的自我概念。以積極和肯定的態度去鼓勵患者,擺脫“此病難治”的思想包袱,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情緒和不愉快的感受,引導患者識別和接受負性情緒及相關的行為,協助患者識別它和接受它,對正性反應要及時鼓勵,逐步深入。鼓勵和督促患者多與外界交往,在社交和工作學習中找到樂趣,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并使其逐步適應社會和承擔一定的社會家庭功能,為回歸社會打下基礎。
2.2.2.3健康教育。對疾病的不正確認識是患者癥狀持續和發展的主要因素。給病人介紹疾病的病因、治療及藥物不良反應;協助患者及家屬了解身心健康與生活事件、個性特點、應對方式、社會家庭環境的關系;支持和督促完成藥物治療計劃、觀察藥物療效和副反應、給予服藥指導;與患者探討與疾病有關的應激方式,協助消除應激;提供環境和機會協助患者實踐新技巧,并經常告知患者的進步,增強患者的自信心,減輕無助無望感。
2.2.3社會功能方面。
2.2.3.1幫助患者認清人際資源,并擴大社會交往,使患者的情緒需要獲得更多的滿足機會,減少使用身體癥狀表達情緒的傾向
2.2.3.2協助患者的日常生活。由于軀體癥狀常常干擾患者的日常生活,護士應耐心引導、改善和協助做好生活的護理,增強患者對自己的重視,隨時感受護士的關注,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早日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和仲.精神病學[M].2版.濟南:山東省科學出版社,1995:569
[2]李小麟.精神科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3]竇天舒.心理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