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對照實驗分析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塞病人肢體功能恢復的效果,并證明康復護理對這類病人肢體恢復的重要性。
方法:將在我院治療的100名急性腦梗塞病人隨機分成兩組即對照組(僅采用腦梗塞治療),試驗組(腦梗塞治療加上康復護理治療),嚴格觀察和記錄兩組病人的恢復情況,并通過記錄的數據作出比較分析。
結果:試驗組病人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且兩組病人的肌肉萎縮程度差異明顯,兩組實驗滿足嚴格的對照關系。
結論:康復護理能夠幫助急性腦梗塞病人更好的恢復其肢體功能,并且能夠減少治療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因此在對急性腦梗塞病人的治療上應該重視對他們的康復護理治療。
關鍵詞:急性腦梗塞病人肢體功能康復護理恢復情況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78-01
腦梗塞是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較普遍的一種腦部疾病,大多數情況下是由于腦部供血器官功能異常而導致腦部血液供應不足,引起腦部缺氧而引發的一種疾病,以致死率,致殘率高等特點成為了醫學上的一個難題。隨著社會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對急性腦梗塞患者的治療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可否定我國大部分醫院在治療此類疾病時,往往只重視對患者的搶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患者整個治療期的康復治療,沒有過多的關注病人肢體功能的恢復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肢體殘疾的概率。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我院在2011年3月6日到2012年3月6日這段時間對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00名急性腦梗塞患者進行了康復護理的比較治療,通過對照的方法證明了康復護理的有效性,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3月6日到2012年3月6日這段期間的100名急性腦梗塞患者,并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實驗組,并保證每組的50名患者中有35名男性,15名女性,且每組最大年齡85歲,最小年齡為68歲,總體平均年齡為81歲左右,另外要保證100名腦梗塞患者都是在發病之后一天內住院治療的。治療之前100名患者中有2名患者處于意識模糊狀態,22名患者處于嗜睡狀態,76名患者保持清醒。
1.2方法。對對照組的50名患者仍然采取以往的治療形式,只對其進行一系列的常規治療,不要過多的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治療,而對試驗組的50名患者,從住院伊始就對其進行康復護理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一些病情比較嚴重的病人,要先積極控制其病情后,再對其進行康復護理治療。康復護理要采取被動和主動兩種形式,開始要由護士幫助病人按摩,并攙扶病人活動,接著待病人的情況有些好轉后,就采取病人主動運動的形式。在一段時間后,觀察兩組病人的恢復情況并作出比較分析。
2討論
在對病人進行康復護理時要注意一下幾點:
2.1注意對患者肢體位置的擺放。具體的肢體擺放包括平臥,健臥側位,患側臥位等幾種,要注意輪換擺放病人的肢體,使肢體各部位有充分的運動,同時要每兩小時左右幫助患者翻身變換肢體姿勢,防止產生褥瘡,另外可以依靠改變床頭床尾高度來幫助患者運動。當患者處于平臥的時候,可以用軟枕頭或軟被褥幫助支撐患者的頭部,腰部,膝部,踝部等關節。除此之外還需注意兩點,首先就是要保證患者的肩關節處于外展狀態,前臂要伸直并外旋。這有助于患者肢體的恢復,并防止肌肉痙攣。其次要使患者側髖關節置于內收狀態,膝關節也要處于伸展狀態,腳踝要處于90度的狀態,并且要使患者勾腳背,保證其腳背垂直于床面。
2.2注意觀察病人的心理狀態。病人的心理狀態會直接影響其恢復程度,當患者精神心理狀態良好時,其神經興奮度最高,調節效果也達到最好,因此觀察病人的心理狀態,幫助病人解決心理問題也是康復護理的關鍵過程,這不但可以增加病人的信心同時還可以提高治療成功率。當病人病情不穩定時,病人的情緒和心理容易發生變化,這時醫生和護士應該想辦法穩定患者情緒,為以后的恢復治療以及肢體訓練奠定基礎。
3結論
康復護理治療能夠提高急性腦梗塞患者肢體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復程度,提高治療成功率,提升急性腦梗賽患者治療之后的生活質量。通過本次調查可以有力的證明康復護理是對急性腦梗塞患者進行治療是時不可缺少的一步,應該在臨床上推廣應用以提高對急性腦梗塞病人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胡榮東.超早期康復意識的建立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4,24(2):118-119
[2]崔欣,吳謂虹,歐陽荔莎.腦卒中并存假性球麻痹病人康復訓練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4,19(3):73-74
[3]李金娜,牛云霞,劉雁紅,等.腦梗塞患者全面康復訓練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5,20(21):61-62
[4]林景琳,吳桂昌,楊錦玲,等.急性腦梗死針刺與運動療法對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6,21(2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