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對精神疾病中焦慮癥患者進行滿時間行為護理并分析護理效果。
方法:我院從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共接收治療精神疾病中的焦慮患者98例。在行為護理前,對所有患者進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焦慮自評作為基準。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采用滿時間行為護理,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在行為護理2周、4周、6周后分別對患者再次進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焦慮自評,并由主治醫師進行臨床效果評定。
結果:通過一段時間的護理后,兩組焦慮患者的癥狀均有明顯改善,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要好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達到77.55%,對照組治療有效率達到53.6%。兩組患者護理結果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對精神疾病中焦慮癥患者進行滿時間行為護理的護理效果要好于一般護理,因此采用滿時間護理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精神疾病焦慮癥行為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88-02
焦慮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患者經常產生一種焦慮情緒。焦慮癥發作反復,其主要表現為胸悶、心慌、出汗、口干等身體反應。焦慮癥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過分注意自身的身體,懷疑自身的身體問題,對于疾病經常會產生嚴重的不安情緒;患者的生物鐘紊亂,經常出現失眠情況,整日憂心忡忡;運動改善情緒。具不完全統計,焦慮癥的醫療資源浪費情況是其它疾病的9倍左右,因此,如果提高焦慮癥的治療效果就成為了關注的焦點。滿時間行為護理可以使患者在多樣的活動中緩解焦慮癥狀,通過充實的安排讓患者減輕焦慮感覺。充實本次研究通過使用兩種護理方法,即滿時間行為護理和一般護理,對焦慮患者進行護理,對比分析護理效果。現將報告整理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我院從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共接收治療精神疾病中的焦慮患者98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62例;患者中年齡最大56歲,年齡最小的21歲,平均年齡38歲。所有患者均為自愿參加本次研究,且未發現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和其它精神疾病。所有患者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得到均大于14分。
1.2方法。將所有焦慮癥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共有49例患者。為了保證兩種護理具有對比性,在分組時,充分考慮患者性別、年齡及病情,保證兩組患者無明顯差異。對照組患者采用一般精神科護理,主要以患者的自主活動為主。觀察組患者采用滿時間行為護理,由經過滿時間行為護理培訓后的護士進行護理。滿時間護理安排如下:早上6∶00,患者集體洗漱;7∶00患者吃早餐;8∶00患者做早操,主要為廣播體操;9∶00患者進行讀書、看報;11∶00患者吃午餐;12∶00至14∶00患者進行午休;患者下午在空氣流通、安靜的房間內聽節奏舒緩的音樂,并根據患者自身身體情況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17∶00患者進晚餐;19∶00至21∶00患者進行社會信息瀏覽,主要為看報、看新聞,已經通過患者間相互聊天的方式了解對方。同時護士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鼓勵患者克服心理障礙,使患者心情更加放松。患者的活動強度由輕至重,由護士帶領和監督完成,一共持續6周。
1.3評價方法。兩組患者的治療和出院療效均由同一位醫師進行評定。患者的療效評定結果為治愈、好轉和無效。評定方法為由病房內的精神科醫師對患者進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由患者采用焦慮自評表進行自評。
1.4統計學處理。利用SPSS11.5軟件進行患者檢查數據的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且P<0.05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觀察組共有22例患者治愈,16例患者好轉,11例患者無效,治療有效率達到77.55%;對照組共有12例患者治愈,14例患者好轉,23例患者無效,治療有效率達到53.6%。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2周、4周、6周后,兩組患者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焦慮自評詳情見下表。
3討論
焦慮癥是常見的精神疾病,又稱焦慮性神經癥。焦慮癥患者通常有中等程度的社會功能缺陷,需要進行長期系統的治療才能康復。由于現代社會的精神壓力大,焦慮癥發病日趨嚴重,因此,焦慮癥成為了精神科醫師關注的焦點。通過研究發現,精神科人員的專業和規范性護理可有效提高焦慮癥患者的治愈率。本研究通過嘗試滿時間行為護理這一全新的護理方式,對比一般精神疾病的護理效果后發現,滿時間行為護理的效果十分明顯。不論是焦慮癥的治愈率,還是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焦慮自評,其效果都要好于一般精神疾病的護理結果。在滿時間行為護理過程中,護士主要是通過安排適當強度的活動,來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并通過聽節奏舒緩的音樂和讀書、看報等活動來放松患者的緊張情緒。研究證明,適量的運動可以使人減少焦慮情緒,本研究即利用為患者安排了一天的活動,來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從而緩解了患者的焦慮情緒。例如讓患者關心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使患者感覺到安全感;讓患者按時起床、定時吃飯,可以建立患者良好的生活規律;讓患者進行適量運動、改善飲食,可以幫助患者恢復身體機能。事實證明,以上護理內容對于焦慮癥患者均有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謝健,吳愛勤.焦慮癥患者的個性特點和行為類型[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5)
[2]李美銀,羅玉玲,陳錦成.護理干預對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家屬焦慮情緒的效果[J].觀察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8)
[3]韓冰,王莉,劉芬.牙科焦慮癥患者拔牙心電監護術中的變化[J].護理醫學信息(下旬刊),2010,23(4)
[4]周小亞,王君梅,肖向榮.親情護理在焦慮癥患者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