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總結氣管切開患者的護理措施及體會。
方法:對40例長期氣管切開患者的護理措施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除2例因高齡、多器官功能障礙衰竭死亡外,無1例因為護理不當出現并發癥。
結論:對行氣管切開患者進行有效的氣道管理和嚴格內套管內消毒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氣管切開內套管消毒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93-02
氣管切開術是通過適當大小的套管插入氣管,患者可以直接經套管呼吸或借助呼吸機輔助呼吸,以解除或預防氣管阻塞所引起的呼吸困難或窒息,是進行急救和呼吸監護,保證患者氣道暢通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對長期氣管切開的患者而言,由于氣道直接向外開放,如不注意護理,易發生下呼吸道感染和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因此,長期氣管切開后的護理是減輕危重患者身心痛苦的重要措施。
1臨床資料
2009年8月—2011年8月本科共收治長期氣管切開患者40例,均為反復辦理出入院,年齡80~95歲,男性,格林巴利綜合征8例,重癥肌無力10例,多發性腦梗死14例,其它8例。通過嚴格、有效、細致的護理,如病室管理、氣道濕化護理、內套管的消毒、吸痰護理等,40例長期氣管切開患者除2例死亡,1例轉院繼續治療外,無1例因為護理不當而出現并發癥。
2心理護理
25例患者為昏迷狀態無自主運動及意識,我科護士均采取特殊的心理護理。15例意識清醒的患者,尤其是年輕的患者,行氣管切開手術后自覺病情重情緒悲觀思想負擔重,護理人員都給予耐心與患者溝通,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需要。
3基礎護理
3.1病室的管理。病室定時通風,保持病室清潔、濕潤、空氣清新,室內溫度應在22°~25°,相對濕度在80%—90%,要注意氣道濕化,防止產生氣道干燥,纖毛運動障礙,痰液形成阻塞氣道[1]。
3.2保持正確的體位。注意氣管切開時及氣管切開后的體位,尤其是對氣管造口較低的患者,經常調整體位[2],如果體位不當,套管可能會壓迫、摩擦氣管,引起管壁的缺血、壞死。因此患者在平臥時,床頭應抬高10°—15°。吸痰時最好采取去枕仰臥位,使頸部舒展利于呼吸。督促并協助患者經常變換體位,使用氣墊床者每4h翻身、叩背1次,叩背時手指并攏呈空心狀,從胸廓下部向上,左右兩側各叩3~5下,以有效振動支氣管,促進痰液排出,預防并發癥。
3.3口腔護理。患者長期氣管切開后,由于留置胃管,不通過口腔進食,細菌可在口腔內繁殖,引起局部炎性反應而導致全身感染。因此,必須加強口腔護理2次/d,有真菌感染時,可用5%碳酸氫鈉溶液或制霉菌素進行口腔護理。
4管道護理
4.1固定。氣管切開套管用系帶固定牢靠,固定帶一般均系死結,經常調節外套管松緊度,以容留一指為宜,1周更換1次系帶,污染時隨時更換。
4.2切口護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保持切口敷料清潔干燥,根據分泌物多少、敷料清潔程度決定換藥次數,切口處用0.5%活力碘水劑清洗消毒,及時清除套管內的分泌物。管口以生理鹽水濕化的雙層無菌紗布覆蓋,更換2~3次/d。
4.3內套管消毒。目前本科采用的是高壓蒸氣滅菌法消毒,效果最可靠。其它還有環氧乙烷消毒法、煮沸消毒法、2%戊二醛液浸泡法,為臨床提供了便捷的消毒方法。為保持內套管通暢,每6h更換1次,塑料套管1~2個月更換1次,并有記錄,做好交接班。
5氣道濕化
5.1氣道濕化方法。可以采用間斷氣道濕化法、霧化吸入法、氣管內滴藥法、人工鼻、氣道濕化用藥等方法以達到氣道濕化的標準。目前,對于非機械通氣且痰液較多不易咳出患者,我們科室均采用面罩霧化吸入法,根據痰液的色、質、量給子持續或間斷濕化,此方法既能保持有效濕化,減少痰液形成,又可防止過度濕化。
5.2濕化液的選擇。以滅菌注射用水或0.45%的鹽水為基礎[3]根據患者病情、痰培養藥敏情況加入藥物,避免了因生理鹽水進入支氣管內水分蒸發快,鈉離子沉積在肺泡支氣管形成高滲狀態,進而引起肺水腫不利于氣體交換的弊端。
5.3臥位的選擇。最好選擇坐位,利于吸入藥液到達終末細支氣管及肺泡,意識模糊、呼吸無力者床頭抬高30°,使隔肌下降,霧化吸入后輕拍背協助排痰。
6吸痰護理
氣管切開患者多為昏迷者,而且痰液較多,因此要經常注意吸痰,防止痰液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吸痰時應選擇合適的一次性吸痰管,其最大外徑不能超過氣管導管內徑的1/2。動作要輕柔,禁止反復上下提插吸痰。先吸氣管內,后吸口鼻腔,每次吸痰時間<15s,如未吸凈,間隔3-5min[4]待血氣飽和度回升后再吸,以免造成缺氧。痰液粘稠者給予較高濃度氧氣吸入15s[5]后吸痰效果較好,一般給予5L/min氧流量。
感染的預防:吸痰增加了感染的危險,每次吸痰必須嚴格無菌操作,吸痰前應洗手、戴消毒手套、口罩。吸痰管要求一用一更換,吸痰液每天更換,并保持無菌。
7拔管護理
拔管應在病情穩定、呼吸肌功能恢復、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解除對氣管切開的依賴心理時,才能進行堵管試驗。如堵管24-48h后患者能入睡,能進食、能咳嗽即可拔管。
8體會
氣管切開是搶救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一種重要的急救措施。護理人員只有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技術操作水平,嚴格無菌觀念和無菌技術操作。做好基礎護理,采取有效的氣道濕化、吸痰、防止肺部感染,才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腦外傷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江方正,葉向紅.巧用壓力傳感器監測腹腔壓[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16):1976
[2]吳先國.人體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87
[3]劉淑媛,陳水強主編.危市癥護理專業規范化培訓教程,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114
[4]劉雪琴,彭剛藝.臨沐護理技術規范(基礎篇)[M].廣東科技出版社,2007:276-277
[5]顧沛.外科護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