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盆底功能康復的護理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回顧性分析了2008.12-2011.12入住我院進行盆底康復治療的120例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資料。
結果:①剖宮產術后8h恢復肛門排氣,二組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1);②3個月后盆底PC肌張力進行評分,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1);③根據患者生存質量評價標準,對兩組患者康復教育及訓練之后生存質量進行評分,對照組為(104±9)分,觀察組為(134±10)分,二組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1)。
結論:在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對盆底功能障礙患者實施功能康復鍛煉,其效果尤佳,應該在臨床上加以推廣并應用。
關鍵詞:盆底功能障礙康復護理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95-02
女性的盆底組織對維持盆腔器正常的生理狀態以及功能有特殊的重要意義。當盆底組織受到損傷出現病理變化的時候,盆腔臟器甚至相應的器官的生理狀態以及功能所發生的病理學變化,盆腔臟器一般包括生殖器、下尿道以及下消化道等部位,這些患者出現系列臨床有關的癥狀,此類疾病可以稱之為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1]。而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為一種較為常見且沒有被充分了解的疾病。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盆底功能性障礙患者在住院剖宮產前后護理組織進行一對一的盆底功能康復鍛煉方法指導,且進行健康教育、剖宮產術后當天按照相關要求做凱格爾運動,能夠很好地促進患者病情的轉良,且能夠提高患者治療后的生存質量[2]。本文主要回顧性分析了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進行盆底康復治療的120例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將具體的研究過程及方法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及方法
1.1臨床資料。采用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將于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進行盆底康復治療的120例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年齡為24~39歲,平均年齡為(32.2±6.6)歲;將本組120例盆底功能性障礙患者隨機性地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二組在年齡、學歷層次、孕產次、病情以及手術方式等均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對照組(n=60)采取常規的剖宮產前后健康教育,觀察組(n=60)在住院剖宮產前后護理組織進行一對一的盆底功能康復鍛煉方法指導,且進行健康教育、剖宮產術后當天按照相關要求做凱格爾運動等。對上述兩組患者盆底功能康復情況進行對比。
1.2.2觀察指標。剖宮產術后8h恢復肛門排氣的具體情況,3個月后兩組由同一??漆t生專人應用陰道指診進行盆底功能肌張力檢查,將趾骨、尾骨肌(pc)肌收縮力分為3度,即1度:在檢查時手指在擠壓陰道時感到肌肉松軟如海綿。2度在肌肉收縮時施壓手指可感到一定的阻力,但在肌肉松弛時無阻力;3度在收縮或松弛時均能對施壓手指產生相當的阻力,猶如手指觸及一堅韌的組織塊[3]。
2結果
3結論
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評估,可以通過臨床癥狀進行;盆底功能可以通過盆腹動力學和盆底電生理進行診斷是否正常。盆腹動力學和盆底電生理的改變要較癥狀出現早,而且盆腹動力學和盆底電生理指標改變與癥狀出現嚴重程度和時間成正比,所以盆腹動力學和盆底電生理的檢查指標可用于對盆底功能診斷、程度評價、預后分析和治療效果評價。
由本研究結果顯示:剖宮產術后8h恢復肛門排氣,二組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1);3個月后盆底PC肌張力進行評分,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1);根據患者生存質量評價標準,對兩組患者康復教育及訓練之后生存質量進行評分,對照組為(104±9)分,觀察組為(134±10)分,二組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1)。綜上所述可以得知,在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對盆底功能障礙患者實施功能康復鍛煉,其效果尤佳,應該在臨床上加以推廣并應用。
參考文獻
[1]林燕芬,鄭婉文,翁麗.剖宮產術后患者盆底功能康復治療的效果研究[J].當代護士,2011,2:59-60
[2]安麗萍,宋蒞萍,龠梅芳.影響護士履行健康教育職責的因素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6):47
[3]朱小玲,陳琳.護理干預對產后盆底功能康復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11):1539-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