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96-02
巖斜區腫瘤是指發生在顱底巖骨及斜坡區,累及巖上、下竇之間的巖骨斜坡裂的腫瘤。顱底顯微神經外科的發展,手術器械的改進,使在盡量保護好神經組織、保留神經功能的前提下全切腫瘤并獲良好效果成為可能[1,2]。嚴密周到的護理對改善患者預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科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巖斜區腫瘤62例,現將術后護理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62例病人術前均經CT及/或MRI證實為巖斜區腫瘤,男性21例、女性41例,年齡12~71歲,平均42.2±4.7歲,其中腦膜瘤46例,脊索瘤14例,軟骨瘤1例,黏液瘤1例。腫瘤直徑1.6~7.0cm。8例并存高血壓,6例并存糖尿病。
1.2手術方法。本組124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根據腫瘤生長方式,決定手術入路。其中經巖骨乙狀竇前入路36例,顳下經小腦幕入路13例,經乙狀竇后入路7例,額顳經中顱窩底入路3例,經乙狀竇前后入路4例。
1.3術后觀察與護理。
1.3.1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和意識變化手術后顱內出血為重點觀察的內容。術后給予24h心電監護,持續吸氧3L/min,嚴密觀察血壓、脈搏、呼吸、心率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觀察病人的意識狀況,瞳孔對光反射情況。注意病人呼吸情況,以防術中因麻醉插管時間過長病人咽喉部出現反應性水腫。加強巡視,多呼喚病人,以防因沉睡而加重缺氧,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隨時做好護理記錄。
1.3.2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1.3.2.1顱內血腫的觀察。術后48h內為血腫發生的高峰期[3],為術后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嚴密觀察意識、瞳孔、生命體征、肢體活動情況,帶引流管的患者觀察引流液的色、量、性質,引流是否通暢。本組1例術后26h出現精神衰弱、血壓升高至150/100mmHg、脈搏57次/min、呼吸變慢至10次/min、瘤腔引流液由原來的淡黃色變為血性,立即行CT檢查發現顱內血腫,即刻行血腫清除術,術后病情穩定。1例斜坡脊索瘤患者,由于腫瘤與腦干組織和基底動脈粘連緊密,分離困難,手術時間長達12h,術后患者出現腦梗死,神志昏迷,呼吸困難,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經抗感染、脫水、止血、激素等治療,護理上加強翻身、叩背、吸痰,但病情未見好轉,術后第8天因呼吸、循環衰竭搶救無效死亡。
1.3.2.2腦脊液漏的觀察與護理。腦脊液漏是顱底手術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本組有3例患者發生腦脊液漏。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抬高床頭15°~30°,保持局部清潔,頭部墊無菌小巾并及時更換,用生理鹽水擦拭鼻腔血跡及漏出液。囑患者禁用手掏或阻塞鼻腔和耳道,盡量避免咳嗽、打噴嚏等動作。多食富含粗纖維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起床活動后動作應緩慢,同樣需要減少增加顱壓的動作[4]。經上述處理,腦脊液漏治愈。
1.3.2.3吞咽困難的護理。本組19例表現為吞咽困難。指導患者進行吞咽功能的鍛煉,有意識地做空口吞咽練習,每天200~300次。讓患者張口,閉唇,收攏口唇發“u”音,橫開口唇發“i”、“e”音。用吸管吸水或飲料進行吸吮訓練,每日3~4次,有一定功能后給予少量的蘋果泥或香蕉泥,能咽下且無嗆咳后給予糊狀半流食或軟食,少量多餐,細嚼慢咽,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1.3.2.4偏癱的護理。巖斜區手術因容易損傷腦干和大腦中動脈等重要顱內動脈而引起偏癱[5]。本組9例出現偏癱,護理時應向患者強調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指導患者能主動活動的肢體盡量主動活動,不能主動運動者協助其在床上進行被動運動。活動以小關節到大關節,幅度由小到大,力度適宜,每次15~20min,每日3~4次。每2小時翻身1次,保持肢體功能位,按摩受壓部位皮膚。協助患者穿彈力襪,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抬高患肢,防止足下垂,行肢體按摩,每日3~4次,每次15~20min。本組患者術后住院15~32d,出院時偏癱無明顯改善或惡化。
1.3.2.5動眼神經部分麻痹病人的護理。本組6例發生動眼神經部分麻痹。護理時注意觀察角膜和結膜,注意詢問患者視力變化及有無眼部不適。日間戴太陽鏡或眼罩保護眼睛,以防陽光和異物傷害,夜間睡眠時可用干凈的濕紗布覆蓋,以免眼睛干燥。流淚時,禁用手揉擦或觸摸眼睛。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眼氨肽滴眼液每30min交替滴眼,每日4~5次。指導患者掌握面部康復訓練的方法,每日2~3次,每次10~15min;并輔以肌肉運動、針灸等物理療法。同時給予營養神經藥腺苷鈷胺1.5mg肌內注射,日1次。6例患者出院時面癱無明顯變化。
2結果
62例患者手術經過順利,手術時間6~14.3h,平均7.8h。其中腫瘤完全切除和次全切除52例(83.9%),大部分切除9例(14.5%)。術后6~72h38例發生并發癥:1例顱內血腫;6例面癱;9例吞咽困難患者,其中7例行鼻飼;4例由于后組顱神經受損,咳嗽反射差,痰多不易排出行氣管切開;3例發生腦脊液漏;9例動眼神經部分麻痹。經對癥處理,75例好轉,僅1例斜坡脊索瘤患者因呼吸、循環衰竭死亡。61例康復出院,住院時間12~41d,平均19.3d。
3討論
巖斜區腫瘤多數與腦干相鄰,且部分腫瘤包膜與腦干粘連緊密,手術難度大,殘余腫瘤待術后行放射治療或伽瑪刀治療[6]。為提高手術效果,應加強圍手術后護理,嚴密監護生命體征變化,以保證各項監測及時、準確[7]。根據腫瘤的部位,所累及的周圍組織,手術入路、臨床表現等情況綜合分析,對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進行預見性的觀察及針對性的護理,能最大限度減少或控制并發癥的發生,促進康復,提高手術成功率。
參考文獻
[1]張俊廷,王忠誠.斜區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治療(附60例報告)[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0,16(5):292-294
[2]張俊廷,吳震,賈桂軍,等.顱底脊索瘤的顯微外科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6,22(1):29-31
[3]劉運生,歐陽珊.神經系統病診斷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604
[4]金惠蘭,孔福仙.鼻內鏡和顯微鏡結合經蝶竇垂體瘤切除術的護理配合[J].護理研究,2005,19(12B):2679
[5]Leslie K, Troedel S, Irwin K, et al.Quality of recovery from anesthesia in neurosurgical patients[J].Anesthesiology,2003,99(5):1158-1165
[6]倪明,趙繼宗.顳枕下經巖骨入路切除巖斜區腫瘤例報告[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5,26(4):412
[7]李海燕,邱春英,姚志茹,等.經遠外側入路點狀竇切除術患者圍術期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6,21(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