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兩種不同的消毒劑對氣管切開造口處的護理效果。
方法:61例氣管切開病人分成實驗組(31人)和對照組(30人),實驗組先用0.5%碘伏消毒,對照組用75%乙醇消毒,一周后觀察效果。
結果:實驗組感染率低于對照組(P>0.05)。
結論:0.05%碘伏是氣管切開處傷口良好的消毒劑。
關鍵詞:碘伏乙醇氣管切開感染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11-02
氣管切開術是臨床上搶救危重病人的急救手術,是保持呼吸道通暢和治療某些疾病的重要輔助手段,但常常因為患者機體抵抗力差、營養不良、貧血、痰液不易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污染切口等等原因引起切口感染,切口周圍皮膚紅、腫、熱、痛、分泌物多,從而加重下呼吸道感染,增加病人痛苦[1]。因此,從人為因素著手預防導管留置引起的醫院內感染顯得極為重要[2]。本科從2011年6月-2012年6月采用0.5%碘伏作為消毒劑消毒氣管切開處傷口,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氣管切開病人共61例,其中男38例,女23例,年齡22-86歲,隨機將患者分為實驗組31人和對照組30人。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Apache Ⅱ評分值)、病種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按常規做好物品、消毒劑、患者、工作人員著裝及手衛生消毒準備,認真執行查對制度及無菌技術操作。在嚴格無菌技術操作下,氣管切開造口以無菌生理鹽水徹底清洗,剔除壞死組織,清除膿性分泌物。實驗組采用0.5%碘伏棉球消毒氣管切開造口,并以造口為中心,由內向外環形涂擦造口周圍皮膚,消毒范圍直徑在10cm以上,待干后氣管切開造口處覆蓋4-6層開口無菌紗布1塊,導管口覆蓋2層無菌紗布1張,每日2次;對照組則采用75%乙醇消毒。氣管切開處傷口有滲血滲液隨時更換敷料。
1.3觀察指標。①觀察內容:氣切護理時觀察并記錄刺激性嗆咳的次數;觀察并記錄氣管切開一周后切開口周圍皮膚有無紅腫、膿性分泌物等感染表現。②刺激性嗆咳:是指在氣切護理過程中造成的連續性咳嗽。③氣管切開口處皮膚感染情況:0度:導管入口處皮膚沒有變化;Ⅰ度:導管入口處皮膚紅腫直徑小于0.5cm;Ⅱ度:導管人1:3處皮膚紅腫直徑大于0.5cm;Ⅲ度:導管入口處皮膚紅腫而且有膿性分泌物[3]。
3討論
3.1乙醇。乙醇為中效消毒劑,能使細菌體脫水凝固變性,雖然有滅菌作用但對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及芽孢殺菌力差。它性能不穩定,易揮發,對皮膚黏膜有刺激性,并易引起刺激性嗆咳[4],少數有酒精過敏。
3.2碘伏。碘伏是一種新型高效的廣譜殺菌劑,殺菌力強,能殺死病毒、細菌、芽孢、真菌、原蟲,對乙型肝炎病毒有破壞作用[5]。0.5%碘伏消毒液可在創面形成一種極薄的殺菌薄膜,緩慢持久地釋放有效碘,使細菌的胞質或胞膜內巰基、多肽和蛋白酶在數秒內被碘化或氧化,使之失活并喪失復制及遺傳功能,能使已經感染的組織消腫,促進炎癥吸收,使肉芽組織生長迅速并無不良反應[6]。還具有收斂作用,使創面干燥,保護切口周圍皮膚。
3.3碘伏受有機物影響大,有機物存在可降低其殺菌效果[7]。因此,切口周圍有痰液或膿性分泌物污染時,應先用生理鹽水徹底清潔后再用碘伏消毒,才能充分發揮碘伏的消毒效果。
綜上所述,碘伏的無味、低毒、無刺激性,使用方便,并優于酒精消毒效果,更減輕了病人的痛苦,提高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劉桂英.兩種不同氣管切口感染換藥方法的效果觀察.中國健康月刊,1005—0515(2011)7-201-02
[2]伍民生,趙曉琴,陳強,等.ICU有創機械通氣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藥性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報,2007,6(21):877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J].中華醫學雜志,2001,81(5):314
[4]楊華明,易濱.現代醫院消毒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2002:133
[5]徐宏,劉桐樹,張鐵峰,趙興業,蔡菁,郝國令.碘伏對HBV-DNA與HBsAg滅活效果觀察.中國消毒學雜志,1992年第9卷第1期
[6]周劍麗,高春霞,張卓等.碘伏在外科換藥處置中的作用.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26):6536
[7]殷磊.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