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討論護理干預對糜爛性胃炎患者的影響。
方法:自2010年10月至今,選擇糜爛性胃炎的患者74例,隨機分為兩組,兩組用藥相同,甲組37例加強護理,乙組37例正常護理,比較兩組的療效和對疾病的認知程度。
結果:甲組經健康教育,對疾病的了解、心理狀態調整、飲食習慣和日常習慣都有很大提高,乙組變化不明顯,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經過治療和護理干預,甲組患者總有效率達到59.5%,無效率為8.1%,乙組總有效率40.5%,無效率32.4%,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糜爛性胃炎患者除了藥物治療外,應加強正確的護理干預。
關鍵詞:糜爛性胃炎護理干預健康指導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15-01
胃炎是消化系統常見的疾病,據有關報道,發病率很高,已經達到40-60%,根據內鏡下顯示的胃內壁形態,可以分為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出血性胃炎、紅斑滲出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和皺襞肥大性胃炎。本報道主要分析糜爛性胃炎,它又包括平坦糜爛性胃炎和隆起糜爛性胃炎,主要研究它們的發病特點和護理學干預的積極作用,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自2010年10月至今,在我院消化內科住院的患者中,屬糜爛性胃炎的患者74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44例;最大年齡62歲,最小年齡33歲,平均年齡45.2歲。其中平坦糜爛性胃炎29例,隆起糜爛性胃炎55例。其中口苦咽干食欲減退者26例,胃部無規律疼痛,有燒灼感者21例,噯氣反酸者31例,其中14例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癥狀。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用藥相同,甲組37例加強護理,乙組37例正常程序護理。
臨床特點:所有患者均有口苦、咽干、食欲減退,胃部無規律性收縮樣疼痛,有灼燒感,腹部脹滿,噯氣,反酸等癥狀。
1.2實驗室檢查。內鏡檢查,平坦糜爛性胃炎可見胃壁表面的黏膜或皺襞,有條索狀、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糜爛,上有白色分泌物或暗紫色血凝塊;隆起糜爛性胃炎可見胃內壁成圓丘狀隆起,或皺襞出現節段性膨大突出,表面有糜爛痕跡,容易擦破出血,或帶有暗紫色血痂,有些患者丘狀隆起部位中心有臍樣凹陷,并有白色分泌物或暗紫色血痂。
1.3護理方法。藥物護理:兩組患者均選用奧美拉唑,每次10mg,每日兩次;阿莫西林片,500mg,每日兩次,兩藥聯合應用一個月后,做內鏡復查。甲組患者加以下護理方式:
1.3.1病房要求。甲組患者病房要每天上、下午各通風一次,保持舒適整潔,安靜,保證患者能得到充分休息,當需要測體溫、血壓和提醒服藥等活動時,注意聲音溫和,不驚擾患者。
1.3.2健康指導。入院起,對甲組患者進行宣傳教育,使患者加深對疾病的認識,發放宣傳材料,介紹疾病的發病原因、病理特點、預防和治療等,指導患者制定新的生活計劃,從飲食、睡眠、活動等多方面修正以往的錯誤和不足,達到自已能正視現實,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
1.3.3飲食調護。幫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食譜,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無刺激、高營養為原則,多食用綠色蔬菜,多攝取蛋白質和微量元素,禁止食用冷、熱、酸、辣及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不飲咖啡和濃茶,不暴飲暴食或饑餓不食,每餐要細嚼慢咽,定量定點。
1.3.4調查問卷。定期制作調查問卷,內容主要有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識和態度,心理相關測試和行為習慣調查,疾病反復情況、預后情況等。患者如實作答后進行統一評分。
1.4療效標準。用藥一個月后,對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評價,痊愈:胃內壁糜爛面消失,身體外在癥狀消失:有效:胃內壁糜爛面消失,全身癥狀不見減少;好轉:胃內壁糜爛面減小,全身癥狀大部分存在;無效:胃內壁糜爛面不見減小,身體癥狀如前。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調查問卷觀察指標包括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日常不良習慣的改變,心理狀態的調整和飲食習慣等。評分標準為80分以上為優秀,60-79分為可以,60分以下為差。
1.5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經統計學比較,當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對問卷調查,在進行健康教育前后的比較見表1。
3結論
糜爛性胃炎是胃內壁黏膜和皺襞發生潰瘍,腺頸部等細胞被破壞引起的,一般與人們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或濫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關系密切,醫護人員對其進行科學的教育,對飲食習慣進行系統指導,是幫助患者早日恢復,減少日后復發的關鍵。本調查隨訪病例少,隨訪時間短,不足之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楊冰.陳團友.林巧玲.糜爛性胃炎患者不良行為習慣護理干預效果評價的臨床研究總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8,14(18):97-100
[2]寧康娟.微波聯合藥物治療隆起糜爛性胃炎的療效觀察和護理[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8,(25):218-219
[3]裔九美.治療慢性糜爛性胃炎95例療效分析[J].醫學信息.2010(10):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