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中藥經驗方濕敷聯合丁苯羥酸乳膏治療乳房濕疹的臨床療效。
方法:用中藥經驗方濕敷后再外用丁苯羥酸乳膏外涂治療乳房濕疹60例,每日2次劑,7d為1療程,連用2個療程。
結果:36例痊愈29例,顯效4例,有效2例,未愈1例,治愈率73.3%,有效率96.7%。
結論:中藥濕敷配合外用丁苯羥酸乳膏外涂治療乳房濕疹,療效肯定。
關鍵詞:中藥濕敷劑丁苯羥酸乳膏乳房濕疹馬齒莧合劑加減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39-02
乳房濕疹是發生在乳房部位的一種特殊類型濕疹。為了觀察中藥經驗方濕敷劑聯合丁苯羥酸乳膏外用治療乳房濕疹臨床療效。我們將60例乳房濕疹進行觀察分析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全部60例均為本院皮膚科2007年2月-2011年12月的門診患者。患者全部為女性患者,年齡15~59歲,平均27.6歲。病程1~16個月,平均4.6月。其中哺乳期患者38例,非哺乳期患者22例。
1.2診斷標準。參照《臨床皮膚病學》[1]相關標準確診。排除其他系統疾病。診前1周及觀察期間無其他藥物治療。
1.3治療方法。中藥經驗方馬齒莧合劑加減。藥物組成:馬齒莧15g,荷葉15g,白及15g,地榆15g,土茯苓15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膚色發紅劇癢加白蒺藜、苦參。皮膚滲出糜爛明顯者加大馬齒莧用量為30g并加敗醬草、枯礬。病程較長日久不愈者加皂刺、雞血藤。上藥加清水至2000ml,大火煮沸5min,文火煮15min后將藥液倒出,置至溫熱偏涼,用棉質毛巾疊3~4層,浸濕藥液輕擰,以不滴水但飽含藥液為原則,濕敷患者皮損處,2次/d,約10min/次。濕敷完畢后,蘸干,待皮損干燥后,予丁苯羥酸乳膏(湖南迪諾制藥有限公司)涂擦患處,2次/d。7日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觀察療效。
1.4觀察方法。治療前后分別對每位患者的濕疹面積及嚴重程度用ESAI評分法進行評分[2]。分別對每一位患者的發病部位的紅斑、浸潤/丘疹/水腫、抓痕/表皮剝蝕和苔癬樣變程度按無、輕、中、重分別記為0-3分,再結合皮損受累面積計算ESAI積分。用視覺模擬尺標法(VSA)評價患者的瘙癢程度[2],用長度為100的標尺,尺端以10-0分別代表劇烈瘙癢-無瘙癢,讓患者將游標置于能代表其瘙癢程度的部位上,有臨床醫生指導患者本人進行評估,讀出評分結果。
2療效觀察與結果
2.1制定療效評定標準[3]。積分下降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臨床痊愈:積分值減少≥95%;顯效:95%>積分值減少≥70%;有效:70%>積分值減少≥50%;無效:積分值減少<50%。
2.2治療結果。60例中痊愈44例,顯效10例,有效4例,未愈2例,治愈率76.3%,有效率96.7%。
2.3不良作用。有4例患者皮疹消退后出現輕度色素沉著,2個月后好轉。有1例出現局部刺激反應,但為一過性反應,不影響治療。
3討論
乳房濕疹是皮膚的一種非特異性過敏性炎癥。多發生在乳頭、乳暈及其周圍皮膚。男女都可以發病,但以年輕女性多見,尤其以哺乳期的婦女為常見,也可能與嬰兒吮吸奶頭等不良物理刺激有關。其病因復雜,目前尚無定論,一般認為與機體過敏素質有密切關系。
乳房濕疹屬于中醫“濕瘡”,“妬乳病”等范疇,《婦人大全良方》中記載“女子乳頭生小淺熱瘡,搔之黃水出…名為妬乳病”。認為濕疹的病機,不離“風、濕、熱”三邪致病,發病主因飲食不節(潔),嗜食辛辣肥甘厚膩,傷及脾胃,脾失健運,使風攜濕熱之邪外泄肌膚而發于乳房而成本病。
乳房濕疹目前治療方法較多,臨床一般應用糖皮質激素類外用制劑治療為主。由于該病易復發,乳房部位皮膚相對薄,糖皮質激素類外用制劑治療比較易引起皮膚萎縮和毛細血管擴張等不良作用。中醫藥外用濕敷治療皮膚疾病有較長的歷史,外用濕敷劑的作用機制為使皮膚和患處的血管擴張,促進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和全身功能[4]。同時外洗藥可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組織,直接發揮藥物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所以外用濕敷法既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方法又突出了中醫外治法的優點。我科采用中藥經驗方濕敷聯合丁苯羥酸乳膏外涂治療乳房濕疹。丁苯羥酸乳膏是一種非甾體抗炎藥,外用可以在皮膚局部發揮作用,在局部組織中達到較高濃度,無糖皮質激素外用藥物的不良反應。臨床觀察表明,該藥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皮疹情況和自覺癥狀,無糖皮質激素藥物的不良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糖皮質激素治療或減少皮質類固醇素用量,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5]。所用中藥方中,馬齒莧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收斂的作用,土茯苓解毒除濕。白及、地榆酸澀收斂,佐荷葉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地膚子配白鮮皮增強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的功效,二者為皮膚科治療瘙癢性疾病的要藥。全方祛風除濕清熱止癢,切中病機,故藥到病除用法上,先用中藥濕敷后再用丁苯羥酸乳膏外涂,目的是讓馬齒莧合劑的清熱解毒、祛濕止癢、的功效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使二者相互結合,相互促進,達到了辯證與辨病論治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06
[2]趙辨.濕疹面積及嚴重度指數評分法[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1):3-4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95-298
[4]尚德俊,秦紅松,秦紅巖.外科熏洗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0
[5]王勇,王偉,劉緒芹.可潤治療皮炎濕疹類皮膚病136例[J].皮膚病與性病,2005,27(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