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中藥治療痤瘡的臨床療效。
方法:將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之間收錄的78例痤瘡的患者隨機的分為兩組,對照組的39例患者采取常規的西藥進行治療,而觀察組的39例患者采取中藥進行治療,然后,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
結果:經過兩組的治療效果對比分析,其中觀察組的患者治療效果總有效率明顯的高于對照組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數據的比較具有顯著性的差異(P<0.05),統計學有意義。并且在治療的過程中兩組的患者均未出現不良的反應。
結論:中藥治療痤瘡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且治療的過程中未出現任何的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治療與應用。
關鍵詞:中藥治療西藥治療痤瘡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42-01
痤瘡是臨床中一種比較常見的慢性皮膚疾病,一般多發生于年輕的人群中,經常表現在面部和胸部以及背部等部位。在臨床治療上經常采取常規的西藥治療,但是這種治療效果難以滿足患者的理想效果。因此,筆者根據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對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之間收錄的78例痤瘡的患者采取中藥的療法進行治療,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具體的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次研究的資料主要選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之間收錄的78例痤瘡的患者,所有的患者均經過臨床的診斷確診,并將其隨機的分為兩組。對照組有39例患者,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的年齡為14-38歲(平均年齡為24.7±5.6歲),病程為0.2-12年(平均病程時間為3.7±2.4年)。而觀察組有39例患者,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為15-39歲(平均年齡為25.1±5.8歲),病程時間為0.17-11年(平均年齡為3.4±2.1年),兩組的基本情況對比分析無明顯的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將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之間收錄的78例痤瘡的患者隨機的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的39例患者采取常規的西藥治療,具體的用藥方法為:250mg的克拉霉素口服,2次/日;20mg的維生素B6片口服,3次/天;并采取1%的迪維霜進行外用,2次/日。而觀察組的39例患者主要采取中藥進行治療,中藥的成分以及用藥方法為:澤瀉、丹皮、知母和茯苓以及黃柏均為10g,而生地、丹參和麥冬以及白花蛇舌草均為15g,用水煎服,每天一劑。其中兩組的患者均治療一個療程,4周為一個治療療程[1]。
1.3療效評定。此次的臨床治療效果主要依據《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中的臨床療程評定標準,其中分為四個等級[2]:①痊愈:患者的皮損情況全部消失,并且無新的皮疹情況發生;②顯效:患者的皮損恢復有70%或者以上,其中新的皮疹個數少于5個;③有效:患者的皮損恢復有30%-69%,且新的皮疹個數少于10個;④無效:患者的皮損恢復在30%以下或者是無任何的明顯變化,甚至是出現加重的情況。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
1.4統計學分析。研究的所有數據均采取SPSS18.0的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X2進行檢驗,P<0.05,統計學有意義。
2結果
2.2不良反應。兩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的血、尿常規和肝以及腎等檢查均正常,并且兩組的患者治療過程中均出現任何的不良反應和副作用,患者的耐藥性良好[3]。
3討論
痤瘡是臨床中一種比較常見的皮膚疾病,而且發病的原因也比較多,常常與患者的雄激素和皮脂腺的分泌增多以及毛囊皮脂導管的異常角化等情況有關,因此,對于其治療一般是多采取抗雄性激素和抗毛囊皮脂導管的角化等藥物進行治療,但是這類型的藥物治療一般具有副作用,而且不能適合長期的使用[4]。
通過本次的實驗表明,采取中藥治療痤瘡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在中醫中痤瘡屬于肺風粉刺和風刺的范疇,在中醫的治療中采取生地和麥冬具有滋陰的功效,而黃柏和知母以及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因此諸藥的合用,能夠有效的達到治療的功效。而且治療效果顯著,出現的副作用較小,值得臨床中應用。
參考文獻
[1]高金蓮.中藥治療痤瘡44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藥材,2006,29(07):754-755
[2]馬琳.六味地黃丸(湯)加減在皮膚病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中醫臨床研究,2010,2(05):485-486
[3]朱周.中藥痤瘡方治療尋常痤瘡40例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7,21(05):133
[4]趙躍鳳,楊桂先,金培志.中藥痤瘡散治療面部痤瘡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11(04):718-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