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中兩醫結合治療急性腸胃炎的療效。
方法:選取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80例急性腸胃炎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患者,對照組進行西醫常規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進行中醫辨證論治。
結果:研究組于對照組相比總有效率明顯增高,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積滯證急性胃腸炎和濕熱癥、寒濕癥相比治愈率顯著要。
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胃腸炎療效明顯,推廣價值較高。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急性腸胃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43-01
急性腸胃炎在夏秋季節非常常見,屬于消化道疾病之一[1]。本文通過分析醫學常規療法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病癥的不同,不同類型急性胃炎實施不同的治療方法。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80例急性腸胃炎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34例;年齡為12~77歲,平均年齡是(44.3±20.6)歲;發病時間148h,平均(23.9±15.8)h。依據患者臨床癥狀、舌象、脈象和胃鏡圖片以及胃黏膜活檢分析進行辨證分類,其中積滯癥患者14例.濕熱癥患者13證。寒濕癥患者19例。兩組患者資料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服用20mg奧美拉唑,1g阿莫西林膠囊,0.5g克拉霉素,都是每日服藥2次,持續使用7d。研究組依據中醫類別進行中藥加用。積滯癥患者在治療的時候需要和胃降逆、消食化滯。藥物可以使用保和丸加減:9g陳皮,9g焦山楂,10g半夏,10g連翹,10g焦神曲,10g萊菔子,15g茯苓。食滯甚而化熱,大便泄瀉不暢患者需要加用10g檳榔,10g枳殼,10g厚樸,可以行內氣消除積滯;如食物積存化熱,需要加用10g黃芩,10g黃連用來清熱瀉火;若胃中積熱過多導致嘔吐患者需要加入5g代赭石,10g竹茹。濕熱癥治療主要是清除熱毒化解濕氣,理氣和胃。藥方可以使用葛根芩連湯加減:5g生甘草,8g黃芩,10g葛根,10g黃連,10g荷葉,10g金銀花,10g車前子,10g白扁豆,15g茯苓。濕其比熱氣嚴重可以加用10g佩蘭,15g藿香;熱氣比濕氣嚴重可以加用15g蒲公英;有腸化患者可加用30g莪術,30g藤梨根,30g白花蛇舌草;腹痛嚴重患者加用10g木香,10g白芍;嘔吐嚴重患者可以先服用玉樞丹用來辟濁止嘔;積食消滯患者加用10g神曲,10g麥芽,10g山楂等。寒濕癥主要治療原則是疏邪化濁,散寒除濕。藥方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加減:6g大腹皮,6g紫蘇葉,10g白芷,10g生姜,10g大棗,10g藿香,10g清半夏,10g厚樸,10g甘草,20g陳皮。惡寒如發熱患者需加入10g防風,10g荊芥;身體疼痛患者需加入10g獨活,10g羌活;宿滯伴有腹脹患者需加入10g神曲,15g雞內金。療效都是2個月。
療效標準:治愈:臨床主要癥狀和體征痊愈,胃鏡復查炎癥痊愈。顯效:臨床主要癥狀痊愈,次等癥狀基本消失,胃鏡復查炎癥基本痊愈。有效:主要癥狀有一定好轉,胃鏡復查炎癥縮小范圍1/2以上,炎癥得到緩解。無效:主要癥狀和胃鏡復查沒有顯著改善,也沒有惡化。
1.3統計學統計。使用SPSS統計軟件,應用X2檢驗。P<0.05表示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發現,研究組比對照組的總有效率要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滯癥急性胃腸炎治愈率比濕熱癥和寒濕癥要高,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本文研究中,常規治療基礎上,根據不同病癥分類患者實施不同藥物治療。積滯癥患者使用保和丸加減。神曲消積食陳腐;山楂消油膩積滯肉食;萊菔子消食除脹,三種藥物共用可以消除各種積滯食物[2]。食積導致氣阻、生濕、化熱。半夏、陳皮能夠和胃止痛,通氣化濕;連翹散結助消,清解積熱。茯苓健脾利濕,止瀉。脘腹脹痛者加入檳榔、枳殼、厚樸可通氣消積;食積化熱者加入黃芩、黃連可清熱瀉火,藥物相配,可以化解積食,和胃清熱去濕。濕熱癥需使用葛根芩連湯加減。其中葛根、金銀花能清熱止瀉;黃芩、黃連可清熱燥濕:茯苓和車前子看健脾利濕;扁豆、荷葉可以化除濕氣;甘草能止痛。腹痛嚴重者,可以加自芍、木香以緩和內部氣息;嘔吐嚴重者,可使用卡樞丹止嘔;食積滯患者,可以使用山楂、神曲、麥芽消食。而寒濕癥患者藥方辛溫,可以理氣和中,止嘔,發散風寒,和中消滯,除痰,疏里滯;益脾去濕[3],正氣通暢,邪逆自除。方中藥物互相配合,達到中西藥結合治療的效果,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宋桂芹.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腸胃炎47例[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3):480-481
[2]徐震樂,徐昌富.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腸胃炎的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5):407-408
[3]魯維,裴正學.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探討[J].中醫研究.2011,35(8):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