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累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祖國醫學理論認為,風濕性關節炎因外感風寒濕邪,從陽化熱,攻于骨節,留滯筋脈,筋脈失于濡養,而致于肢體、關節疼痛重著,活動障礙。中藥方劑中雙花,清解經脈之郁熱;蒲公英性平,瀉而不傷陰,苦寒但有健胃作用;土貝母對關節腫脹效果好;土茯苓為治濕毒主要藥物,具有利濕毒,祛風濕,強筋骨,利關節的作用;生地、白薇、赤芍清熱涼血;秦艽、獨活、羌活、川牛膝祛風通絡,消腫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功。
關鍵詞:風濕性關節炎中藥湯劑療效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43-02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初起時常有丹毒等感染病史;人體感受風、寒、濕邪而致身痛或身重、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脈浮身重、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近年來我院采用中藥湯劑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選擇2009年1月-2012年2月間我院門診收治的風濕性關節炎患者112例病歷資料,男38例,女74例,年齡19-43歲,平均年齡24.5歲,患者臨床體征:急性、不規則發熱,用抗生素治療無效;關節疼痛,疼痛游走不定;晨僵,患者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活動后方能緩解或消失。
1.2治療方法。中藥湯劑,方藥組成:雙花24g,生地30g,川牛膝21g,蒲公英20g,獨活15g,赤芍15g,丹參15g,白薇12g,秦艽12g,土貝母12g,丹皮12g,土茯苓12g,羌活12g,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月為1個療程。
1.3結果。經過一個療程的中藥治療,112例患者中,62%的患者去的顯效,患者癥狀、體征消失,化驗項目(抗“O”+RF+ESR+CRP)正常或三項正常一項好轉;34%的患者有效,患者癥狀、體征和化驗四項中兩項消失或兩項好轉;4%的患者治療無效,患者癥狀、體征和化驗四項均無改善或改善不明顯。總有效率達到96%。
2討論
我國《黃帝內經》把風寒濕三氣合稱為痹。因為風濕病大多累及關節而引起疼痛,所以風濕性關節炎一詞一直沿用至今;人體感受風、寒、濕邪而致身痛或身重、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見《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感受風濕所致的多種病癥。《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于人也。其狀令人懈惰,精神昏憒,若經久,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隨,入藏則喑啞,口舌不收;或腳痹弱,變成腳氣。”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初起時常有丹毒等感染病史。風濕熱起病急,且多見于青少年。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初起時常有丹毒等感染病史。風濕熱起病急,且多見于青少年。風濕性關節炎可侵犯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并有發熱、皮下結節和皮疹等表現。風濕性關節炎有兩個特點:一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不能活動,發病部位常常是膝、髖、踝等下肢大關節,其次是肩、肘、腕關節,手足的小關節少見。二是疼痛游走不定,一段時間是這個關節發作,一段時間是那個關節不適,但疼痛持續時間不長,幾天就可消退。血化驗血沉加快,抗“0”滴度升高,類風濕因子陰性。治愈后很少復發,關節不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遺留心臟病變。風濕在醫學上是指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累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有疼痛外傷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由于患者的血液循環不通暢,導致肌肉或者組織所需要的營養無法通過血液循環來輸送,致使患者肌肉缺少營養而加速老化變得僵硬,嚴重的會導致患者肌肉和血管萎縮,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金代劉河間曰:“濕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熱拂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生而水生濕也,凡見濕者,多自熱也”。風濕性關節炎因外感風寒濕邪,從陽化熱,攻于骨節,留滯筋脈,筋脈失于濡養,而致于肢體、關節疼痛重著,活動障礙,故本方中雙花,清解經脈之郁熱;蒲公英性平,瀉而不傷陰,苦寒但有健胃作用,土貝母對關節腫脹效果好,土茯苓為治濕毒主要藥物,具有利濕毒,祛風濕,強筋骨,利關節的作用。現代醫學亦認為[1]:清熱解毒藥,活血化瘀藥,祛風濕藥有免疫作用,丹參素具有改善微循環作用,使血粘度降低,抗菌消炎及增強機體免疫作用;丹皮酚具有鎮痛,抗炎,解熱和抑制變態反應的作用。生地、白薇、赤芍清熱涼血;秦艽、獨活、羌活、川牛膝祛風通絡,消腫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功。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急性疼痛期間,由于長期臥床,或者服用激素時間過長等,可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出現一些并發癥。肺炎:由于免疫能力下降,遭受細菌感染,患者常合并肺炎。泌尿系統感染: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日常生活不注意,或者患感冒后,常容易發生泌尿系感染。柯興氏綜合征:患者若用激素時間過長,常因體內腎上腺皮質功能受到抑制而并發柯興氏綜合征。常見癥狀主要有滿月臉、水牛背、體重增加等。口腔潰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服用免疫抑制劑之后常出現口腔潰瘍,此外還可出現惡心嘔吐、厭食、皮疹、味覺消失等不良反應。傳染病:患者由于患此病的時間太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當社會上流行某些傳染病時,比正常人更易受到傳染。
參考文獻
[1]謝晶,沈霖,陳燕萍,等.國藥辨證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研究.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社,2006,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