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溫病濕熱證在臨床中極為常見,在中醫急性熱性病中濕熱證是具有特殊規律的一類證候群,其治療方法亦有別于其他類型發熱癥,筆者應用清熱燥濕與甘溫除熱法結合治療1例無名高熱證屬溫病濕熱證,取得良好的療效。
關鍵詞:濕溫發熱清熱燥濕與甘溫除熱法中藥治療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47-01
患者劉某,女,49歲,從事腦體結合之工作。一天在工作中,突然寒戰高熱,量體溫39.5℃,當時雖無頭身痛,鼻塞流涕等外感癥狀,但自己認為是感冒,隨服兩片去痛片,體溫降至正常,半日后又寒顫高熱服解熱藥,熱不退,反而增高,之后去市級醫院住院,化驗各項指標正常。住院20余天用各種退熱藥均不能退熱,用激素2mg,汗出如雨,身涼熱退,但患者煩躁異常,汗止立刻高熱更重。轉院至省級醫院住院,各項檢查正常,未發現異常病灶。醫院當時給益保世靈靜點,5天后體溫降至37.5~38℃,第7天又出現寒顫高熱,此后諸藥不效。轉至北京協和醫大醫院免疫感染科住院3個月,利用CT、彩色多普勒、結腸鏡、腹腔鏡各種檢查及各項化驗仍沒有明確診斷,用諸多藥物治療均不理想,最后本人要求出院回家。
來我科就診時,患者不能自理,高熱已過半年,每天體溫在38.5~40℃之間徘徊,每天有3~4次不定時寒戰高熱,當時體溫升至39.5~40.1℃時,開始自行出汗,大汗淋漓頻頻不斷,頭部、上肢、胸部汗多,下肢不出汗。患者意識清楚,略顯煩躁,皮膚對外界冷熱感覺不明顯,自覺胸膈灼熱如焚,唇焦口燥口渴喜熱飲,四肢疼痛難忍。查:面白無華,舌胖大,苔黃厚粗糙脈洪大。看:患者有身大熱、口大渴、汗大出、脈洪大。符合白虎湯癥,于是用3劑白虎,患者體溫略降再續用此方,患者又恢復高熱。三診再細問,病前患者工作環境比較陰冷,有很勞累。查:舌苔雖黃糙,但略顯粘膩,舌體胖大而有齒痕,脈洪但確無力,細致觀察辯證認為此患為溫病濕熱證。
溫病濕熱證在臨床中極為常見,泛指外感熱病中屬于濕熱性質的溫病。包括濕溫、暑濕、伏暑、濕瘧、霍亂等,這類溫病按病證性質分類均屬于濕熱類。凡地理氣候環境比較潮濕炎熱的地區,如嶺南地區、沿海地區,由于日照時間長、氣溫高、雨水充沛,易致地濕上蒸,則本病尤為常見、多發。而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加快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由于過食肥甘、多逸多勞者增多,這些可致脾氣受損,陽氣阻遏,濕邪內生的情況日益普遍,與濕熱有關的疾病更呈明顯上升趨勢。而隨著人口密度大幅提高、流動性增大,有利于與此相關的蚊、螨、鼠等疾病傳播媒體及病原體的生存繁殖,致使各種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性疾病高發。[1]
清代薛生白《濕熱病篇》著“溫熱之邪,從表傷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2] “邪由上受,直趨中道,故病多歸膜原。”在中醫急性熱性病中,溫病濕熱證是具有特殊規律的一類證候群,臨床上常以身熱纏綿,胸脘痞悶,身重體倦,小便短而黃赤,口渴不引飲,舌苔黃膩,脈象濡數為主癥。
溫病濕熱證初起多見濕熱阻遏衛氣,濕重于熱,進一步則濕熱困阻中焦,呈現持續高熱,汗出不退等熱重于濕表現,其最典型的特征是濕熱留連氣分,病勢纏綿[3]。本患為例,濕熱壅盛,濕熱內蘊交蒸于里,氣機不利,而致高熱,熱則皮膚緩腠理開,則大汗出,濕邪重濁粘膩,阻滯衛陽之氣,內外轉輸失職,而致汗出熱不退。又邪氣過盛失治、誤治,耗傷正氣,陽從汗泄又致氣陰兩虛。大寒之藥雖能清氣分之熱,但不能燥濕以利氣機,病情遷延,濕屬陰邪,濕邪具有重濁、趨下的致病特點,榮虛而致下肢無力。邪在中焦,則自覺胸膈灼熱如焚,唇焦口燥口渴喜熱飲,宜苦溫燥濕為主。濕熱病邪,熱處濕中,濕中蘊熱,兩者相互搏結,其結果往往滯留于體內,膠著不化,使病勢纏綿,難于速去。患者舌體胖大而有齒痕,脈洪但確無力,說明久病損傷脾陽,水液代謝失常,此患為濕熱蘊蒸榮虛發熱互相錯雜之癥。
為此,葉天士指出:“濕熱濁氣,交扭混亂……必日分消”“熱自濕中而來,徒進清熱不應”[4],明確指出治療濕熱溫病,當分解濕熱之邪。薛生白亦說:“熱得濕而熱愈熾,濕得熱而濕愈橫”“濕熱兩分,其病輕而緩”“濕多熱少則蒙上流下,當三焦分治”。否則“濕熱兩合,其病重而速”,“濕熱俱多,則下閉上壅而三焦俱困矣”。 同時濕熱病的病機轉化方面,與中氣的虛實密切相關,即“中氣實者病在陽明,中氣虛者病在太陰”、“若濕熱之證,不挾內傷,中氣實者其病必微”[5]。 反之,中氣虛者其病必甚。濕熱后期,邪戀臟腑,易阻礙氣機,因此本證的善后調理注重脾胃肝膽,以健脾醒胃,養陰柔肝來驅除余邪[6],對癥治療。 據此改用清熱燥濕和甘溫除熱兩法結合,藥以冬蟲夏草、當歸、黃芪、黃精以補正氣,健脾醒胃,驅邪外出;黃芩、黃連、黃柏,以清三焦之濕熱,配以生地、白芍養陰柔肝,使燥濕而不傷陰。用此治療原則對患者調理治療3個月,患者恢復正常。
濕熱病屬溫病范疇,臨床癥狀復雜多樣,在濕熱病的辨證方面,薛生白認為“濕熱證屬陽明太陰經者居多”,遂以中焦脾胃為中心,建立了一套由表入里、從上到下的立體辨證模式,即初期的衛氣同病,中期的邪在氣分,后期的邪入營血。筆者遵循中醫理論應用中藥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齊文杰,張淑文,王紅.溫病濕熱證的現代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10, 19(7):1200-1201
[2]薛生白.《濕熱病篇》
[3]高才達.濕溫發熱治驗.《北京中醫》,1997(2期):52-53
[4]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
[5]張世玉,趙緒琴.治療濕熱證經驗[J]中醫雜志,2004 ,45(12):895-896
[6]張桂森.三仁湯治療濕溫發熱驗案二則.天津中醫,1997(1):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