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探討烏頭湯加味治療風濕痹癥的臨床療效,總結其應用價值。
方法:選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風濕痹癥的患者58例,按照數字抽取法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為29例,觀察組使用烏頭湯加味治療,對照組使用常規西藥治療,觀察對比兩組療效、復發情況及不良反應。
結果: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復發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烏頭湯加味治療風濕痹癥的臨床療效明顯,明顯優于常規西藥治療,無不良反應發生,有效減少復發,安全可靠,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烏頭湯加味風濕痹癥不良反應復發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51-01
風濕痹癥屬于一種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規使用西藥治療效果欠佳,且易復發,治療期間會發生不良反應。本研究通過觀察探討烏頭湯加味治療風濕痹癥的臨床療效,總結其應用價值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風濕痹癥的患者58例,男31例,女27例,年齡在21~57歲,中位年齡為36.7±6.2歲,病程在6個月~4年。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皮膚及局部肌肉發涼,固定性痙攣或是劇疼,遇熱有好轉,遇冷則病情加劇,脈弦沉緊或者緊,苔白或白滑,舌質淡等。按照數字抽取法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為29例,觀察組使用烏頭湯加味治療,對照組使用常規西藥治療,觀察對比兩組療效、復發情況及不良反應。兩組患者從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進行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觀察組。采取使用烏頭湯加味治療,使用的是烏頭湯加味方劑治療,具體為:麻黃20g、黃芪20g、芍藥20g,制川烏9g,當歸9g,甘草10g。針對血虛合并關節腫大的患者,添加雞血藤30g;濕盛關節合并僵直腫大的患者,添加漢防己20g,桂枝10g;嚴重上肢疼痛的患者添加干姜15g、威靈仙30g;嚴重下肢疼痛的患者添加木瓜15g、川牛膝20g;明顯活動受限,肌肉萎縮、關節畸形的患者添加穿山甲20g、鹿角片30g、細辛6g、杜仲30g、地鱉蟲15g。1天1劑,煎到300ml,采用白蜜30g兌在藥中,每天分3次溫服,連續服用30劑為1個療程。另外針對嚴重屈伸不利、畸形、關節腫脹、用伸筋草,添加千年健各為50g,追地風、透骨消各為30g,以水煎后早晚熏洗1次。
1.2.2對照組。使用常規西藥治療,給予每晚睡前口服50mg/次的氟米特治療,1天1次,治療3d后減少使用劑量,直至10~20mg/次,連續使用1個月。
1.3療效評價標準。參考1985年和1987年全國的中西醫結合風濕類疾病學術會議中兩次修訂的判斷標準[1],顯效:經治療后受累關節疼痛、腫脹的臨床癥狀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或明顯好轉,類風濕因子及血沉基本恢復正常或顯著降低;有效:經治療后受累關節疼痛、腫脹的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無效:經治療后受累關節疼痛、腫脹的臨床癥狀無改善,類風濕因子及血沉無變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本組療效、復發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數據通過卡方軟件V1.61版本統計,期間的數據比較采用X2檢驗,%為計量單位,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復發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本研究中統計發現,采取烏頭湯加味治療風濕痹癥的總有效率為93.1%,治療期間無明顯的不良反應,且隨訪6個月,無1例復發,預防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導致關節變形,致殘等有積極的意義,本文中使用的烏頭湯加味方劑中,本方當歸、千年健,具有益腎壯督的效果;干姜和桂枝起緩急止痛的功效;甘草調和諸藥,威靈仙和制川烏具有蠲痹通絡的作用;當歸包含有阿魏酸,可對外周血液循環進行改善,黃芪、芍藥、麻黃具有活血祛瘀生新的作用;聯合多種中藥治療后,起到蠲痹通絡、益腎壯督的功效。有關研究中指出[2],黃芪可以使血漿組織內的環磷酸腺苷含量明顯增高,使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同時能夠擴血管和使血液運行改善,對利水與免疫功能有雙向調節的作用,明顯增強非特異性和持異性的免疫功能。
綜上所述,烏頭湯加味治療風濕痹癥的臨床療效明顯,明顯優于常規西藥治療,無不良反應發生,有效減少復發,安全可靠,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毛紅接.烏頭湯加味治療風濕痹癥的臨床分析[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19):91-931
[2]胡海璋.烏頭湯加味治療風濕痹癥的臨床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1,3(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