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烏茴散腹部熱敷加穴位脈沖電刺激對膽囊切除術后腸功能恢復的影響。
方法:對108例在全麻下行膽囊切除術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在手術后六選擇性的穴位脈沖電刺激加烏茴散熱敷腹部觀察腸功能恢復情況,并與對照組對比。
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較對照組明顯提前(P<0.05)。
結論:膽囊切除術后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烏茴散腹部熱敷加低頻脈沖電刺激穴位,可有效縮短腸鳴音恢復時間和肛門排氣時間,促進腸蠕動功能盡早恢復。
關鍵詞:膽囊切除術后穴位脈沖電刺激腸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54-01
普外科膽囊切除術后,由于手術創傷、麻醉藥物對神經的阻滯、鎮痛泵的廣泛使用,使胃腸功能受到抑制,可引起術后腸麻痹。一般認為,術后腸功能的抑制時間可持續48~72h[1]。胃腸功能如不能及時恢復,不僅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的康復進程,而且很有可能產生許多并發癥,如腸粘連、麻痹性腸梗阻、腸源性感染等[2]。故盡早恢復胃腸功能對術后恢復和并發癥的預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采用促進腹部手術胃腸功能的方法主要有口服和靜脈用藥、術后早期鍛煉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治療和預防了術后胃腸功能紊亂,但易受時間及患者配合程度的限制[3]。我科于2010年2月將烏茴散腹部熱敷加穴位脈沖電刺激治療應用到腹部手術后的患者,并通過對99例膽囊切除術后患者的觀察,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行單純膽囊切除術的患者10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4例,其中男23例,女31例,年齡32~72歲;平均年齡48歲,對照組54例,其中男25例,女29例,年齡34~70歲,平均年齡51歲,兩組之間在年齡、性別、病程、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及護理措施
2.1對照組。予對照組54例患者術前禁食水,術后補液維持電解質平衡、抗感染、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等常規治療;并于術后12h予開塞露40ml用12號吸痰管連接一次性50ml注射器插入肛門20cm~30cm注入,并囑患者保留半小時以上。間隔12小時后再用一次。
2.2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予術后六小時開始應用脈沖電刺激雙側足三里穴、上巨虛穴、下巨虛穴,均雙側取穴,每次取1~2組穴位,將導電膠片分別粘貼在同一穴位上,并固定,予低頻脈沖電刺激,頻率為980Hz,同時,根據患者耐受程度做相應小幅度調整,每次治療20min,一日2次,另外于術后第1天取中藥小茴香250g,烏藥100g、枳殼50g、川椒50g、木香50g置于家用式微波爐中,用高溫加熱2~3min,裝入自制小布袋內,扎緊袋口,待溫度適宜后置于患者神闕穴(臍部及周圍)。患者取仰臥位,每次熱敷20~30分鐘,每天兩次。
3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和結果
3.1觀察指標。①腸鳴音:術后24h內每2h聽診患者左右側下腹及臍區腸鳴音,每個部位每次聽診1min,若聽診區每分鐘有3次及3次以上的腸鳴音定為腸鳴音恢復時間;②肛門排氣:手術前向患者及家屬作好健康教育,以獲得精確的最早肛門排氣時間,且該時間應標示連續性肛門排氣開始及患者自覺腹脹不適開始緩解[4]。記錄腸鳴音恢復的時間及肛門排氣的時間,觀察患者有無腹部疼痛,腹脹、肛門是否排氣并做好記錄。
3.2療效評定。腸功能恢復的判斷標準是腸鳴音恢復和肛門排氣。
3.3統計學分析。資料數據應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結果。
4討論
膽囊切除術后,患者由于術中麻醉作用、手術創傷,以及患者術前禁食水,術后活動減少等綜合因素使胃腸功能暫時受到抑制。在腸功能未恢復前,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脹,若術后72小時仍不能自主排氣,患者常出現脘腹脹滿,不僅使患者感到不適,而且腹脹對腸道吻合口和腹壁切口的愈合均有影響[7]。傳統方法多使用通腑瀉濁藥物,或行胃腸減壓、灌腸、早期下床活動等方法,療效雖好,但是,患者痛苦明顯,且受患者年齡、體質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傳統中醫特色療法在這方面有其獨特的療效,筆者依據“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低頻脈沖電刺激足陽明胃經穴位、烏茴散熱敷腹部神闕穴對膽囊切除術后患者進行干預性治療與護理,取得了確切的療效。足三里穴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有調理脾胃,調和氣血的作用。上、下巨虛分別為大小腸下合穴,能調節經絡氣血,疏通腸腑之氣機,蕩滌腸腑之積滯;神闕穴位于臍窩正中,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作用最弱,而且臍下脂肪組織缺如,皮膚和筋膜、腹膜直接相連。臍部皮膚除局部微循環外,臍下腹膜還分布有豐富的靜脈網,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5]。另外,臍部是一凹陷隱窩,乃天然藥穴,最適宜置藥[6],烏茴散中小茴香理氣和胃、開胃進食,烏藥善于疏通氣機。枳殼、川椒、木香具有溫中、行氣止痛之功,將此藥炒熱,布包置于神闕穴使藥物穿透皮膚彌散,被人體吸收,從而達到理氣寬中,行氣消脹,促進腸蠕動的功效[8]。
本護理方法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烏茴散腹部熱敷加穴位脈沖電刺激,是中西醫護理技術的結合使用,觀察組患者腸功能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從而縮短了腸功能恢復的時間,避免了腹脹的發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疼痛輕,無不良反應,同時脈沖電刺激上述穴位有強身保健作用,亦可增加機體抵抗力。該方法設備簡單,操作簡便,實用易學,適合各級醫院,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周東雁,于曉江,馬翠華.大黃、芒硝、硫酸鎂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合并麻痹性腸梗阻的療效[J].實用藥物與臨床,2009,12(03):227-228
[2]高凱.針刺配合中藥外敷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20例觀察[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7,21(06):87
[3]陳勇彤,方文,褚蕊玉等.腹部手術術后早期鍛煉對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1):834-835
[4]黃寧靜,李小斌,劉春萍,胡興蓮.小茴香熱敷治療腹部手術后肛門排氣的效果研究.醫學信息,2008,21(7):1127-1128
[5]于華,侯喜連,孔雪萍.“蝴蝶效應”與臍療機制探討.光明中醫,2007,22(8):2-4
[6]田明,周忠光,范越,等.臍療法的藥劑學研究進展.中醫藥信息,2008,25(4):9-12
[7]趙麗萍,羅濤,何自力.經足三里穴位注射維生素B1對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8,18(18):2698-2699
[8]凌一揆.中藥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