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57-02
中藥(Chinese material medica)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診斷、治療并具有康復和保健作用的物質。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等。中藥除傳統的丸、散、膏、丹、酒、露、飲、湯、膠、茶、膏、錠、條等劑型外,還有片、膠囊、顆粒、氣霧、注射、膜劑等現代劑型。中藥湯劑是我國應用最早最廣泛的一種藥物劑型。自伊尹創制湯劑以來,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由于其能隨臨床需要加減藥物,具有易吸收、發揮療效迅速、制備簡單等特點,備受歷代醫家的推崇。現代湯劑仍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湯劑的療效與其煎煮質量密切相關,徐靈胎曰:“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時珍指出:“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說明古人已認識到煎煮過程中有諸多因素影響煎煮質量。現代研究更證明了這一點,并用科學的方法對此加以改進。
1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項
1.1煎藥器具。煎煮器具的選擇對藥液質量有重大影響。煎煮中藥最好用砂鍋、陶器、瓦罐,因其導熱均勻,熱力緩和,鍋周保溫性強,水分蒸發量少,不易發生化學變化且價格低廉。也可用搪瓷器皿、不銹鋼鍋、耐熱玻璃器皿。但不宜使用鐵鍋、銅鍋、鋁鍋等煎煮藥物。因其化學活性強,在煎煮過程中容易形成一種不溶于水的膜。有的藥物如地黃(生地、熟地)、玄參、五倍子、地榆、白芍等含鞣酸的藥物與鐵發生反應,生成一種不溶于水的鞣酸鐵成分,影響藥物療效。
1.2粉碎度。將藥材飲片直接入煎或將其粉碎后入煎,對煎煮率有很大影響。適當將藥材粉碎,不論是粗末還是顆粒,均能增大藥材與溶媒的接觸面,從而有利于活性成分的煎出。研究表明,半量顆粒藥材的煎出率高于全劑量飲片。
1.3浸泡。一般待煎的藥物宜用冷水浸泡,其中花、莖、葉宜浸20~30min,根、根莖、種子、果實宜浸50min左右。故一般的復方藥劑以40~50min為宜。夏日可酌減,冬日可酌加。王氏指出,含揮發油、含苷類藥物及維生素類的藥物如薄荷、羌活、解表藥等以冷浸煎為宜,以免長時間煎煮有效成分隨著水蒸汽而揮發;含淀粉、蛋白質等一些高分子成分豐富的藥物如天花粉、山藥、茯苓等溫浸比冷浸更易浸潤和膨脹。
1.4煎藥用水的選擇及用水量:煎藥用水以潔凈為原則,井水、純凈水、蒸餾水均可,但以不過夜的涼開水為好。切忌使用60℃以上的熱水浸泡藥材,以免使藥材組織細胞內的淀粉糊化、蛋白質遇熱凝固,不利于藥物成分的溶出。加水量受飲片的重量、質地等影響,一般以高出藥面2—3cm為宜。質地堅硬的白芍、三棱等加水可多些,蒲公英、夏枯草等質地疏松的藥材淹過藥面1cm左右即可。第二煎加水酌減。依法合并煎液,混勻,依醫囑服用。
1.5煎藥火候:煎藥火候分“武火”、“文火”。武火指火勢急,火力猛,溫度上升快,水分蒸發多的一種煎法。文火指火勢緩,火力弱,溫度變化不大,水分蒸發慢的一種煎法。一般煎藥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再煎10-15min即可。但有些方劑如解表劑、清熱劑、芳香藥為主的方劑只用武火,取其宣發之性,不宜文火久煎。而厚味滋補類方藥宜文火久煎,以使藥味盡出。
1.6需要特殊煎煮的。
1.6.1先煎。先煎是為了延長藥物的煎煮時間,使藥物難溶性成分充分煎出或減輕毒性。如磁石、鐘乳石、赭石等礦物藥及生蛤殼、生牡蠣等貝殼類藥物,應打碎讓病人放入鍋中先煎約20min后與其他藥物同煎。附子、狼毒、烏頭等有毒藥物宜慢火久煎,先煎1—2h左右,以減低其毒性。
1.6.2后下。后下是為了縮短藥物的煎煮時間,減少有效成分的損失。一般情況下,在其他群藥煎煮10—15min后,放入氣味芳香的藥物,如砂仁、白寇、薄荷、荊芥、紫蘇、沉香、降香等。還有的如鉤藤、徐長卿、生大黃、番瀉葉等也應后下,以避免久煎后有效成分被破壞。
1.6.3包煎。含黏液質較多的車前仁、葶藶子包煎后避免粘糊鍋底;含絨毛的旋覆花、辛夷、枇杷葉等容易刺激喉嚨引起咳嗽;蒲黃、海金沙、六一散等藥物,疏水性強,總表面積大,也需用棉紗包煎。
1.6.4烊化。膠類中藥不宜與群藥同煎,以免因煎液黏稠而影響其他藥物成分的煎出結底糊化。如阿膠、鱉甲膠、鹿角膠、龜鹿二仙膠等加入已經煎好的藥液中加熱一起服用;或加適量水,置適宜容器中加熱熔化或隔水燉化服。
1.6.5另煎。一些貴重的如:羚羊角、人參、西洋參等,為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出而不被其他藥吸附,造成損失,需另煎。
1.6.6對服。對于有的液體中藥,放置其他藥中煎煮,往往影響其成分,常與其他藥對入服用,如鮮竹瀝、生姜汁等。
1.6.7沖服。一些用量少,貴細中藥宜先研成粉末再用群藥煎液沖服,如三七、鹿茸、川貝、穿山甲等。另外,朱砂因其不宜高溫煎煮,常將其“水飛”后分次沖服。
2服藥方法及注意事項
2.1服用時間。于飯前或飯后1小時服用湯藥,以免影響藥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藥效的發揮。補益藥和瀉下藥宜飯前空腹服,驅蟲藥在睡前服;健胃消食藥或對胃腸有刺激的飯后服。煎好的中藥湯劑一般應溫服,但如果是寒證時宜熱服,熱證時應涼服。
2.2服用方法。將煎好的“一煎”、“二煎”對勻后,分數次服用,一日服用2-3次。成人一次100—150ml,小孩視年齡、體質等情況酌減。如果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時應少量頻服,可減少對胃部的刺激,不致藥入即吐。如果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時左右服藥一次,使藥效持久;病情輕緩的可以煎湯代茶飲,如治療結石的湯劑等。發汗藥、瀉下藥,藥力較強的一般以得汗得下為度,不必盡劑,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
2.3飲食禁忌。服藥食忌是有很多講究的,總的來說,服中藥煎劑及丸藥時,忌生冷和油膩食物。因為生冷食物刺激胃腸,影響藥物的吸收;而油膩食物本身就不易消化吸收,而且還能與藥物混合,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像濕熱病應忌食辛辣、油膩、煎炸食品,而寒涼證就應該忌食生冷、寒涼食物。熱性病癥患者服清熱涼血或滋陰降火的中藥時,不宜吃辣椒。服用含有人參的湯劑忌食蘿卜;服含常山忌生蔥;鱉甲忌莧菜;地黃、何首烏忌蔥、蒜和蘿卜;土茯苓、使君子忌茶,含荊芥的忌服魚、蝦、蟹;服天冬時忌食鯉魚;含白術時忌服大蒜等。
病人正確煎服中藥,對治療疾病會起到積極的作用,這正是醫生、藥師、病人及家屬共同的愿望。
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關鍵在于其能為社會服務的能力是否被人民群眾所認可,也是社會之所需求。同時,中醫藥行業能否被大家普遍接受,關鍵在于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與能力。我在努力提高自己專業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的同時感到作為一名執業藥師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徐德生,胡靜.《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