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分期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的臨床療效,以便為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
方法:根據(jù)患者病程的分期辨證施治。在急性期的治療方法:以疏風解表及祛邪通絡為主;在穩(wěn)定期的治療方法:兼施補瀉;在恢復期的治療方法:以調和經(jīng)脈及補益氣血為主;在后遺癥期的治療方法:以鼓舞正氣、活血通絡作為治療原則。
結果:50例患者中,45例患者被治愈,治愈率90.0%;5例患者疾病好轉,好轉率10%;無效率為0;治療的總有效率為100%。
結論:分期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分期針灸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61-02
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為臨床上的常見病癥,此病的病因多與頭面部被風吹拂、著涼及感冒有關,在發(fā)病時較為急速,臨床癥狀主要有面部肌肉出現(xiàn)運動障礙、示齒、不能鼓頰、流淚及口眼歪斜等[1]。近年來,筆者應用分期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患者50例,取得的臨床療效良好,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次研究的50例患者中,28例為男性,22例為女性;年齡在13歲至69歲之間,平均為48.5歲;病程在3天至65天之間,平均37.2天。
1.2方法。治療總原則為:根據(jù)患者病程的分期辨證施治。在急性期的治療方法:以疏風解表及祛邪通絡為主。針灸穴位:太沖、外關、風池及雙側合谷。用瀉法,每天治療一次,留針時間為20分鐘;如患者屬風熱,則加少商、大椎點刺放血;如屬風寒,則加風池田、百會及翳風溫和灸。
在穩(wěn)定期的治療方法:兼施補瀉。針灸穴位:足三里、太沖、風池、外關及雙側合谷,隨后逐漸增加牽正、四自、頰車、地倉、頭維及太陽等患側面部穴位。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每次取5至8個穴位,留針時間為30分鐘,每隔10分鐘為患者行針1次,一天治療一次即可。
在恢復期的治療方法:以調和經(jīng)脈及補益氣血為主。透刺面部穴位,取穴位:牽正、太陽、頰車、地倉、魚腰及陽白,采用強刺激的針刺法,并輔以針刺合谷、三陰交及足三里,以達到調和氣血、益氣通絡的目的。此外,為了舒筋活絡及溫經(jīng)祛邪,加入了艾條灸;治療時間在25分鐘以上,一天治療一次。
在后遺癥期的治療方法:引起后遺癥的原因主要為多因失治或誤治,疾病纏綿難愈,進而氣血失養(yǎng)、正氣虧虛及經(jīng)絡不通。因此,將鼓舞正氣、活血通絡作為治療原則,以促進面癱恢復。針灸穴位:迎香、太陽、頰車、地倉、牽正及頤風等患側穴位。每次針刺2個至3個穴位,每兩天治療一次,同時,溫針灸三陰交、足三里及雙側合谷,以達到鼓舞氣血及疏通經(jīng)脈的目的。
本研究的療效判定標準如下:臨床癥狀得以完全消失,且面部表情與肌肉運動功能已恢復正常為痊愈;面部表情與肌肉功能有了改善為好轉;治療后,臨床癥狀沒有出現(xiàn)明顯改善為無效。
2結果
在50例患者中,45例患者被治愈,占90.0%;5例患者疾病好轉,占10%;無效率為0;治療的總有效率為100%。
3討論
因面部神經(jīng)血管受到寒冷或病毒感染的刺激,而發(fā)生水腫、缺血及痙攣,再加上面部狹長神經(jīng)管的影響,致使面部神經(jīng)受壓,從而引發(fā)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2]。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的主要病理為水腫及充血,起病后,一般在14天左右達到高峰,而充血腫脹的持續(xù)時間一般為30天至60天,隨后便逐漸消退[3]。此病在中醫(yī)理論中屬于“吊懸風”的范疇,因脈絡空虛,少陽及陽明脈絡遭風寒之邪侵襲,以致經(jīng)筋失調、經(jīng)氣阻滯,最終引起筋肌遲緩及不收,出現(xiàn)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此病的急性期頭面遭風寒侵襲,邪盛為主,應以祛邪為治療原則,點刺腧穴翳風能溫通經(jīng)絡、解表散寒,且不傷正;在急性期,面神經(jīng)水腫、炎性滲出,故不宜針刺面部穴位[4]。在穩(wěn)定期當中,火氣能被六氣所化,因此瀉合谷以清熱解表;因合谷為陽明經(jīng)原穴,而面口各部都有陽明經(jīng)筋經(jīng)過,故有面口合谷收這一說法。在恢復期,雖邪去但正氣未恢復,所以透刺面部穴位、補足三里,以調和營衛(wèi)及補氣活絡。而在后遺癥期,病情因護理不當、誤治及失治導致遷延難愈,此期采用穴位注射治療,達到使刺激量增加的目的,同時為患者疏通經(jīng)絡及鼓舞氣血。分期針灸對于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的治療固然非常重要,但若出現(xiàn)護理不當?shù)那闆r,會對治療的臨床療效產(chǎn)生嚴重影響;因此,在分期治療期間應叮囑患者調暢情志、注意休息及飲食清淡[5]。外出盡量戴口罩,以避免遭冷風吹拂。以溫水洗面,患側用毛巾熱敷,以改善患側的氣血循環(huán);此外,還應鍛煉面部的肌肉功能,以使面部神經(jīng)功能得以盡快恢復。綜上所述,分期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且比常規(guī)針灸法的治療效果更優(yōu);在臨床治療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患者時,值得推廣應用分期針灸法。
參考文獻
[1]陳增力,吳剛,崔福玲,齊鵬.周圍性面癱的定位診斷與中西醫(yī)結合療效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19):957-958
[2]王穎.針灸分期治療貝爾氏面癱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10,16(1):902-903
[3]陳曉琴,李瑛,江志秀.周圍性面癱針灸治療探討[J].中外健康文摘,2011,26(44):475-476
[4]金香仙.針灸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1,10(2):105-107
[5]劉西賢.針刺加艾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41例[J].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0,23(7):3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