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63-02
合理使用中藥,目的是以最小的藥物投入,取得最大的治療效果和經濟效果。減少中藥的不良反應、毒副作用和因中藥的應用不當而產生的醫源性疾病。
1熟練全面地掌握中藥的性能
古代醫藥學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獨特的辯藥理論,這就是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毒性。一般地說:寒涼藥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攻下等作用,用于熱證、陽證。溫熱藥有祛寒、溫里、助陽、補氣、補血等作用。用于寒證、陰證。辯藥時,對五味要有選擇,辛能散氣,氣虛不宜用辛;甘能助濕,中滿不能用甘;苦能燥濕;津液不足少用苦;酸能斂澀,余邪未盡慎用酸;咸為滋潤,脾胃虛寒等忌用。某些藥物對臟腑有特殊的療效,這就是歸經理論的基礎,如龍膽草清肝膽之熱,歸肝膽經,所以對某些臟腑特別敏感的藥物要有針對性的選擇應用。某些藥物可以作為其他藥物的引經藥,如黃連,細辛是手少陰經的引經藥;藁本、黃柏是手太陽小腸經的引經藥;獨活、桂枝、知母、細辛為足少陰腎經的引經藥;羌活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引經藥;桔梗、升麻、蔥白、白芷是手太陰肺經的引經藥;白芷、升麻、石膏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引經藥;升麻、蒼術、葛根、白芍是足太陰脾經的引經藥;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是足陽明胃經的引經藥;柴胡、牡丹皮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引經藥;連翹、柴胡、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是手少陽三焦經的引經藥;青皮、吳茱萸、川芎、柴胡是足厥陰肝經的引經藥;柴胡、青皮是足少陽經的引經藥。中草藥的性味、升降沉浮、歸經、毒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可分割。有些藥物氣同而味異,有些藥物味同而氣異,有些藥物藥味相同,但升降浮沉、歸經、毒性不同,這就決定了藥物有多種多樣的作用,決定了同類藥物有共同的作用,同時各自又有不同的特性:如同是寒性的藥,就有浮萍辛寒發表,蘆根甘寒生津,苦楝皮苦寒殺蟲,白礬酸寒收斂,羚羊角咸寒熄風的不同,這是氣同味不同,作用也不同。同是苦味藥,就有了柴胡苦涼解表,茜草苦寒祛瘀,柿蒂苦溫下氣,補骨脂苦熱壯陽的不同,這就是味同氣不同,作用也不同。同是微苦平,就有荷葉清暑解熱,荷梗寬中理氣的不同,同是辛溫,出有了蘇葉解表,蘇子降氣的不同,這是氣味相同而升降沉浮不同,作用也不同。同時苦寒清熱藥,就有黃芩主清上焦熱,黃連主清中焦熱,黃柏主清下焦熱的不同。這就是氣味都同而歸經不同,作用也不同。因此要熟練全面地掌握每味藥的性能,臨床處方用藥才能有的放矢,應用自如。
2正確使用中藥劑量
“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這就有了劑量和療程的問題。有些中藥的活性與劑量有關,其中某些藥物的劑量變化會直接影響著藥物的療效和主治病證。如小承氣湯、三物厚樸湯、厚樸大黃湯都是由大黃、厚樸、枳實三味藥組成,但小承湯重用厚樸主行氣,理氣效果較好;厚樸大黃湯主治支飲,止咳化痰作用明顯。三方藥物相同,僅劑量不同卻產生出不同的治療性質和治療效果,足可見證臨床劑量的重要性。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但長期濫用人參,每天3-15G,大多數患者出現興奮效應,如易醒、失眠、神經衰弱、震顫、高血壓、欣快感等中樞神經興奮和激動癥狀,少部分患者則表現為食欲減退、低血壓、皮疹、咽喉刺激感、晨間腹瀉、水腫、性情抑郁和月經失調等癥。個別患者發生人格解體和精神錯亂。人們將長期服用人參所產生的這些癥狀稱之為“人參濫用綜合征”。甘草在《神農本草經》里也列為上品,小劑量1-3G能調和藥性,大劑量5-15G能益所養血。但甘草性平味甘,有助濕雍氣,令人中滿的副作用,大量或小劑量長期服用,患者可出現脘悶、水腫、低血鉀、血壓升高等;紅花小劑量和血養血,大劑量活血化瘀;蘇木小劑量和血,大劑量破血;升麻小劑量清熱解毒,大劑量升陽舉陷;黃連小劑量健胃助消化,大劑量則清熱瀉火;麥芽小劑量消食化積、疏肝解郁而催乳,大劑量單用消散力強,耗散氣血而回乳。這些中藥的使用應用該根據臨證需要選擇用量。
3掌握中藥的配伍禁忌、飲食禁忌、中西藥聯用禁忌
掌握中藥的配伍禁忌、飲食禁忌、中西藥聯用禁忌是提高藥物療效、防止毒副作用的重要措施,古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了:“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藥禁忌”。飲食禁忌:為了確保中草藥的治療效果,必須注意飲食禁忌。一般發汗藥禁生冷;調理脾胃藥禁油膩;消腫理氣藥禁豆類;止咳平喘藥魚腥;止瀉藥禁瓜果;清熱藥禁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食物;寒證禁食生冷食物。一般來說,服藥期間凡生冷、油膩、腥臭等不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忌口。傷風感冒或小兒出疹未透時不宜食用生冷酸澀、油膩的食物。治療氣滯引起的胸悶腹脹時禁食豆類和白薯,因為豆類和白薯能引起中滿脹氣。哮喘、過敏性皮炎的患者,應少吃雞、羊、豬頭肉、魚、蝦、蟹等水腫少吃鹽,這些觀點雖然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但我在此一并提出,以共同用藥時參考。中西藥聯用禁忌: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中西藥聯用的機會越來越多。雖然它大大提高了臨床治愈率,然而中西藥聯用所出現的毒、副作用也隨提高,嚴重地威脅臨床的用藥安全。如含有機酸的中藥或成藥,不能與磺胺類西藥同服,因此二類藥物同服,易在腎小管中析出結晶,引起結晶尿、血尿、乃至尿閉、腎衰。酸性較強的中藥或成藥,不宜與堿性較強的西藥如氨茶堿、胃舒平、乳酸鈉、碳酸氫鈉聯用。麻黃有興奮交感神經、升高血壓和血糖的作用,不宜與鎮靜安眠藥、降壓藥、降血糖藥聯用。魚腥草與喹諾酮類注射劑配伍,易產生絮狀沉淀;清開靈注射液與諾氟沙星、硫酸卡那霉素、小諾新霉素、硫酸妥布霉素聯用,會增加毒性反應,損害聽神經。
合理使用中藥包括中藥的采收、保管、加工、炮制、煎法、服法等復雜的過程,由于受篇幅和時間的限制,本文僅從藥性、劑量和配伍禁忌方面淺談一些個人的看法,以供同行臨證運用時參考,不當之處,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