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醫學認為呃逆是膈肌和肋間肌等輔助呼吸肌陣發性不隨意攣縮,聲門閉鎖,空氣迅速流入氣管內,發出特征性的聲音。表現為喉嚨呃聲不斷,不能自制,短者數分鐘,長者可達數小時[1]。中醫稱呃逆乃胃氣上逆,膈間不利,喉中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制之癥,古稱“噦”[2]。頻繁呃逆或持續3d以上就可以稱為頑固性呃逆。腦卒中是持續性反復打嗝非常常見的病因之一。這種頑固性呃逆嚴重干擾患者休息與進食,并增加心臟的耗氧量,從而使病情加重[1]。對這種頑固性呃逆,在治療上除積極尋找發生呃逆的病因外,常用的治療措施有多種,但治療效果不一,患病個體差異較大,一些療法尚待進一步驗證。現報道1例應用常用治療方法治療后,效果不顯著,經肌內效貼布結合中醫穴位治療后完全治愈的病例。
關鍵詞:肌內效貼布中醫穴位治療呃逆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64-02
1病例簡介
患者,男性,85歲,退休工人。因右側肢體運動不利、口齒不清、反復呃逆不止半年入院治療。患者入院前半年的某天晨起如廁時,突然站立不穩倒地,口齒不清,右側肢體無力。送至上海市華山醫院后出現昏迷。查頭顱CT示左側基底節區出血。收入華山醫院,經治療后病情穩定后出院。出院后1周出現白天呃逆頻繁發作但無其他癥狀伴隨,睡眠時偶有呃逆可停止發作,造成患者精神不濟,嗜睡。收治入我院后,精神欠佳,張口呼吸,頻繁呃逆不止,1次/30秒,呃聲響亮,白天頻繁睡眠時偶發,咀嚼力弱,吞咽無力,吞咽障礙、構音障礙。
2康復治療過程
住院后根據患者情況對患者進行常規的卒中偏癱肢體的功能訓練、吞咽訓練和言語治療外,還針對其頑固性呃逆給予:
西藥治療:①奧美拉唑20mg,1次/日,口服。②阿普唑侖片0.4mg,3次/日,口服,連用3天。
非藥物治療:①空咀嚼動作訓練。②用棉棒蘸少許冰水輕輕刺激雙側軟腭、舌根、咽喉壁組織,之后做空吞咽動作。③用鼻吸氣,嘴呼氣。深吸一口氣后憋住氣,并用力做呼氣動作(腹部用力鼓起,但不要將空氣呼出)[3],持續10多秒鐘后再將氣體呼出[3],最后做咳嗽,反復多次進行。④對舌、唇、軟腭、咽喉與下頜進行的單獨運動、交替運動等多種運動練習。⑤牽舌治療:患者全身放松,伸出舌頭,操作者用濕毛巾或消毒濕紗布包住患者舌頭,雙手握住向外牽拉,以患者稍有痛感為度,持續30秒左右,松手使舌體復位。⑥用手指按壓、牽拉抵抗口面肌肉,增強肌肉深淺感覺。以上治療均為1次/日。
中醫電針治療:取穴:主穴:鳩尾、天鼎、膻中。配穴:天突、列缺、足三里、內關[4]。1次/2日。
電腦低頻治療:刺激頸前肌群輔助治療頑固性呃逆。20分鐘/次,1次/日。
經過2周治療后患者的頑固性呃逆改善不明顯。入院第三周起在原治療方案不變的情況下,用肌內效貼布(產地:韓國,規格:5.0cm×5m,米色)對膈肌做放松的Y型粘貼,對胸鎖乳突肌和頸前肌群做促進收縮的I型粘貼,貼布均用自然拉力[5]。完成粘貼5分鐘后,呃逆從1次/30秒延長至1次/2分鐘,呃逆短促。完成粘貼3小時后,呃逆1次/3分鐘。次日在前日粘貼部位和方法的基礎上分別在鳩尾、足三里、膻中、天突、內關、膈腧穴處做X型的痛點提高的加壓粘貼,貼布為中度拉力[5]。完成粘貼5分鐘后,呃逆1次/30分鐘,音量明顯減輕。完成粘貼3小時后,呃逆1次/60分鐘,音量明顯減輕,吞咽障礙有改善。貼布維持2日后去除呃逆1次/2小時,音量輕而短促。去除貼布的第2天,結合初用貼布的第1、2天的粘貼部位和方法對患者進行粘貼治療。如此進行2次粘貼治療后,患者的頑固性呃逆未見發作,且飲水試驗3級?;颊叩念B固性呃逆至住院20天后出院未再發作。隨訪3周未有復發。
3討論
腦卒中在臨床治療中常并發多種并發癥,呃逆即為其常見并發癥中的一種,且腦卒中后并發呃逆常表現為持續性,使患者精神及生理上均非常痛苦,而且會加重病情,延長疾病的恢復期[6]。現代醫學認為呃逆是一種膈肌突然收縮引起的原始胃腸反射。其反射弧的傳入神經:迷走神經和膈神經,中樞在腦橋。在胃粘膜收到刺激后,興奮通過迷走神經傳到延髓呼吸中樞。一方面,興奮沿網狀脊髓束傳達到膈神經,使膈神經強烈的節律性收縮,同時呼吸暫停。另一方面,興奮自迷走神經運動纖維傳至咽喉肌肉,產生喉頭痙攣。故在此反射弧的病變均可發生呃逆。卒中常伴頑固性呃逆,發生機制可能是卒中時發生彌漫性腦損傷刺激了呃逆的反射中樞。目前對此并發癥治療方法頗多,但缺乏權威的治法。呃逆的出現常提示愈后較差。西藥治療往往只有明確了呃逆的病因及其發生機制之后,才能針對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本案例中口服阿普唑侖片一方面是通過減弱腦干網狀結構對脊髓中突觸前抑制,達到抑制多突觸反射目的,從而呈現出中樞性肌肉松弛作用,進而緩減平滑肌、膈肌痙攣,使呃逆停止。另一方面,通過中樞鎮靜作用達到抑制呃逆中樞作用[7]??诜W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減少胃腸脹氣,抑制膈肌激惹,從而達到終止呃逆的目的。但我們這例患者在應用了藥物治療后,病情未見明顯好轉。
中醫認為,呃逆為胃氣上逆動膈所致。治療以和胃降氣平嘔為主。臨床實踐證明,某些頑固性呃逆患者,經針灸、耳針或中草藥治療后呃逆可終止或減輕。中藥在治療方面總以理氣和胃、降逆止呃為法,臨證因癥狀表現不同又有諸多辨證加減,但因中藥臨床應用的病例對照研究受設計所限,單個研究結果往往受到質疑[8]。中醫針灸治療中風后的頑固性呃逆,雖然治愈率較高,但是患者常常要面對被針刺的痛苦。點穴按摩療法是憑借兩手取患者的體表穴位通過揉壓打點等手法疏通經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地。點穴按摩是使局部血管擴張,增加血液和淋巴液等循環,以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誘導深部組織的血液流向體表,或使一部分血液郁滯于局部,促進病理產生物的消散;調節肌肉機能,緩解病理緊張并促進排出有毒代謝產物;影響神經機能,或解除疲勞,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臨床上采用穴位點壓治療本病也取得了較好療效。常用穴位和有效點有:止呃穴(相當于攢竹與睛明穴連線的眶上緣上)、內關、足三里、攢竹、睛明、翳風、天突等[9]。但以上每一種治療方法都不可能24小時全天候治療的。肌內效貼布是一種無痛性的,治療可以保持24小時的一種治療方法。它能增加肌肉與筋膜之間的間隙,增加淋巴及血液循環,進而達到快速療效,尤其是骨骼神經肌肉系統的問題[5]。使用肌內效貼布患者無需打針吃藥,無任何痛苦的接受治療。
中醫認為卒中后呃逆,乃病后體虛,正氣方虛,肝氣偏盛,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動膈而成。卒中后伴發呃逆多見于年齡大、病情重、元氣虛弱之人。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有寧心安神,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鎮痛等作用。天突是任脈腧穴,任脈,陰維脈之交會穴,主治氣道不宣,肺氣升降出入失常之證。中脘理氣和胃,降逆止嘔。膻中和鳩尾利膈寬胸。足三里為回陽九針穴之一,是強穴要穴,本穴有補中氣,健脾胃的作用,在和胃降逆的同時益氣建中[10]。在應用了藥物治療和針灸治療等效果不佳時,我們想到了把肌內效貼布的貼法與中醫穴位治療相結合的方法。故取穴內關、天突、中脘、膻中、膈腧和足三里用肌內效貼布做X型的痛點提高的加壓粘貼,利用即把肌內效貼布的拉伸力,促進牽動我們皮膚的走向,進而影響到皮下筋膜組織的流向,讓筋膜系統能夠有足夠的通透性與流通使我們的筋膜系統能夠發揮洗衣機的功能把不好的東西代謝掉[5]。利用貼布的中度拉力的加壓粘貼,把肌內效貼布作為治療師的手24小時留置在患者的穴位處不間斷地進行點壓按摩治療。用肌內效貼布對膈肌做放松的Y型粘貼和對胸鎖乳突肌和頸前肌群做促進收縮的I型粘貼,均是應用了貼布的彈性回縮力的原理。把肌內效貼布作為治療師的手24小時不間斷地為患者的痙攣肌放松按摩,同時又促進癱瘓肌肉的收縮。這種不間斷的治療方法是不是可以提高治療效果,縮短治療時間呢?在本案例上得到了體現。但它是否能廣泛適用呢?這有待于我們今后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叢林,梁慶成.腦干梗死伴發呃逆與血氯的關系及其損傷部位的研究[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0,(06)
[2]Cymet TC.Ret rospective analysis of hiccups:in patients at acommunity hospital from. 1995-2000[J].J Natl Med Assoc,2002,(94):480-483
[3]神經康復學,朱鏞連主編.神經病學,王新德總主編.第21版[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206
[4]朱復林,等.針刺治療頑固呃逆30例.江蘇中醫雜志,1983;4:46
[5]鄭悅承等主編.軟組織貼紮技術,初版二刷[M].臺灣:合記圖書出版社,2008.10:21-29
[6]黃慶紅,夏寶萍,胡艷波.急性腦卒中伴發頑固性呃逆的早期護理干預[J].黑龍江醫藥,2007,(04)
[7]劉志新.阿普唑侖治療呃逆的方法.中國藥業,2004,12(1):7
[8]崔建坤.中藥治療腦卒中后并發呃逆療效的系統評價[D].河北醫科大學,2010
[9]何成.頑固性呃逆的治療進展[D].中國綜合臨床,2003.1(19):1.1
[10]李戰輝,賴國周.腦卒中頑固性呃逆與低鈣血癥關系的探討.新醫學,1998,29(10):52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