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運用中醫多種治療方法,即中藥內服,中藥外敷針灸配合西藥口服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并觀察這種綜合療法的臨床療效。
方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中藥內服外敷,并配合針灸治療。
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結論:西藥口服配合中醫綜合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確切。
關鍵詞:綜合療法針灸中藥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65-02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所引起的一種代謝性疾病。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是痛風最常見的首發癥狀,表現為關節局部發熱、紅腫及明顯觸痛。痛風的臨床自然病程可分為無癥狀期、急性關節炎期、間歇期和慢性關節炎期[1],而中醫學界對痛風的定義為病名,亦有名痛痹、歷節、白虎歷節、風痹、白虎風者[2]。可見中西醫所言之痛風并非同一種病。有學者指出,中醫痛風與現代醫學痛風性關節炎是相關性疾病[3]。傳統的治療方法包括西藥治療(外敷與口服)與中藥治療(外治與內服)兩大類[4],近年來,臨床上多用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方法治療痛風[5,6]。筆者應用雙氯芬酸鈉緩釋片聯合中藥內服外敷配合針灸治療的方法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包頭市鐵路醫院門診病例79例,按就診順序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3例,對照組3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1.2診斷標準。全部79例病人均依據美國風濕病協會相關診斷標準[7]:①急性關節炎每月發作1次以上;②關節炎癥在1天內達高峰;③急性單關節炎發作;④患病關節可見皮膚呈暗紅色;⑤第一腸趾關節疼痛或腫脹;⑥單側關節炎發作,累及第一踢趾關節;⑦單側關節炎發作,累及蹌骨關節;⑧有可疑或證實的痛風結節;⑨高尿酸血癥;⑩X片檢查顯示:不對稱關節內腫脹;X片檢查顯示:不伴侵蝕的骨皮質下囊腫;關節炎發作期間關節液微生物培養陰性。“符合以上12條中6條者”即診斷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痛風證候分類標準[8],中醫辨證符合瘀血、濕熱阻絡型。
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山德士(中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75mg/次,2次/日。
治療組:除給予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外,配合中醫綜合治療方法。
(1)口服中藥:清熱除痹湯組成為石膏、忍冬各30g,知母、黃柏、蒼術、黃連、黃芩、赤芍、元胡、大黃、山梔各10g。1劑/日,水煎服。
(2)薰洗與外敷中藥:
薰洗中藥:四黃散組成:大黃、梔子、黃柏、黃芩等份,1劑/日,水煎后薰洗疼痛關節局部。
外敷中藥:黃金散組成:生大黃、生南星、白芷、黃柏、姜黃各10g,厚樸、蒼術各6g,陳皮、甘草各4g,醋調。每日換藥1次。1周后評效。
(3)針灸選穴:取穴分主穴和配穴:
主穴:分2組。第一組取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豐隆、承山、解溪;第二組取曲池、外關、陽池、腕骨、后溪、養老。
配穴:分2組。第一組取內踝側:太溪、太白、大敦;外踝側:昆侖、丘墟、束骨。第二組取合谷、魚際、手三里。
治法:病變在下肢,均各取第一組;在上肢各取第二組。以主穴為主,據部位酌加配穴。毫針刺入,得氣后采用瀉法,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兩組均嚴格限制飲啤酒及給予低嘌呤飲食,并囑大量飲水;同時口服碳酸氫鈉片堿化尿液,1g/次,3次/日。避免各種誘因,如過度疲勞,精神緊張等;用影響尿酸排泄的藥物,如利尿劑、阿司匹林等。
3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有關痛風的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關節疼痛、腫脹消失,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正常;好轉:關節疼痛、腫脹減輕,關節活動功能好轉;無效:癥狀及檢查無變化。
3.2結果。治療期間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采用t檢驗及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療效比較見表2。
4討論
在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治療中,秋水仙堿是常用藥物,功能迅速止痛,有效終止發作。但由于秋水仙堿的副作用較大,臨床可運用雙氯芬酸鈉,它是一種衍生于苯乙酸類的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其作用機理為抑制環氧化酶活性,從而阻斷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的轉化。促進花生四烯酸與甘油三酯結合,降低細胞內游離的花生四烯酸濃度,而間接抑制白三烯的合成。雙氯芬酸鈉是非甾體類藥物中作用鎮痛較強的一種。
同時,對于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的治療可以考慮中醫多種治療方法的綜合運用。痛風性關節炎屬中醫“痹癥”范疇,以紅腫熱痛為主要癥狀,故多屬濕熱痹癥,病機關鍵在于濕熱、濁毒和瘀滯。當代名醫李振華認為主要原因在于脾腎功能失調,脾胃對肥甘厚味之食運化失調,濕熱痰濁內生,腎司二便,排泄濕濁緩慢量少,則濕濁內聚,注于關節,痹阻經脈,加之久居濕處或冒雨,外濕引動內濕,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為濁瘀痹,脾虛為本,濕濁為標[9]。治療多以清熱利濕、化濁解毒,同時散瘀止痛。
痛風的中醫綜合療法,口服中石膏、蒼術、知母等藥可以清熱、除痹利濕;黃柏、黃連、黃芩清熱燥濕,赤芍活血通絡,元胡活血止痛,諸藥合用,清熱除痹止痛;外用薰洗藥四黃散具有清熱瀉火,祛濕止痢,排毒解毒的功效,外敷藥除濕通絡止痛;配合針灸選穴治療,其中陽陵泉、曲池是副四總穴之一,對于上下肢疾病有良好治療作用,足三里、三陰交具有溫經通絡、活血化瘀、健脾益氣等作用,豐隆、承山、解溪等穴可以治療下肢痿痹,外關、陽池、腕骨、后溪、養老等穴主治肩臂肘腕痠痛,諸穴合用,補腎益脾,祛寒除濕,活血祛瘀,從而取到疏經通絡、活血止痛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吉耀.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084-1086
[2]《中醫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醫大辭典·內科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357
[3]李彤,等.中醫痛風與西醫痛風性關節炎相關性研究.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J],2009,25(3):343-344
[4]樊蕾,殷海波,趙際勛,王海南.近代痛風文獻18篇述要[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8(5):488-490
[5]肖夏懿,王一飛,徐蓉,張明,李斌.中西醫結合分期綜合防治方案對痛風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5):620-623
[6]林健祥,葉仲歡,曾素娥,李永健.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4):639-640
[7]劉湘源.表格式臨床系列叢書[M].風濕病分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202
[8]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193
[9]李沛,郭會卿.李振華治療痛風經驗[J].中醫雜志,2010,51(10):875-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