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評估中醫中藥治療手足口病的療效。
方法:77例手足口病病人均采用中藥內服同時中藥外洗治療,觀察用藥72小時效果。
結論:中藥治療手足口病療效顯著。
關鍵詞:中醫治療手足口病療效顯著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67-02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其中以71型病毒最為嚴重)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手足口病是上世紀70年代新定的病名,暴發流行時中醫統稱為“疫疹”。中醫學對疫疹有豐富的治療經驗和切實有效的防治法則。我院于2012年3月份~6月份以來用自擬方中藥內服和外洗治療手足口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77例,男38例,女39例,年齡9個月~7歲,其中1~2歲32例,2~3歲28例,0~1歲9例,4~5歲6例,7歲2例。年齡最小者9個月,最大7歲。普通病例73例,重癥病例4例,重癥病例均及時轉到上級醫院進行治療。
1.2發病季節分布。本組77例,3月份發病41例,4月份24例,5月份12例。
1.3臨床表現。本組患兒均在發病12~72小時內就診,均有皮膚出現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大部分病人有低熱,體溫37~38℃,重癥病例體溫高達40℃,少數伴有輕微咳嗽、食欲不振等癥狀,臨床診斷依據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1]。
1.4實驗室檢查。本組普通病例:63例血常規白細胞計數正常,9例白細胞計數稍增高為11~12×109,本組所有病例血清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輕度增高;4例重癥病例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達18~26×109,血糖均升高,7.7~11.1mmol/L。
1.5治療方法。本組均給予自擬中藥方蘆連銀竹湯內服和雙黃板丹湯外洗。內服基本方組成如下:蘆根、連翹、銀花、竹葉、甘草,按不同年齡體重給予不同劑量,中藥飲片用100~200ml水先浸泡半個小時,再文火煎半個小時50~100ml,每日一劑,分3次口服。外洗方組成如下:黃芩20、黃連20、板藍根30、丹皮20、地膚子20、忍冬青20、紅花20等,中藥飲片先用約2升水浸泡半個小時,再文火煎半個小時,將藥水過濾置于盆中,溫度為患兒能耐受為準,注意不能燙傷,置患兒雙足浸泡在藥液中,較小患兒可以坐盆達到手、足、臀等多處皮膚同時浸泡,家長用干凈毛巾濕敷患處,每日一劑,連用3天。對發熱、食欲不振的患兒給予適當的靜脈輸液補充液體。
2治療結果
本組77例患兒經上述治療,73例普通病例均有效,1~2天體溫下降,3~5天皮疹消退,有效率達94.6%,4例重癥病例無效,在住院當天及時早期識別,轉送到上級醫院診治。
3討論
手足口病自1998年在中國臺灣暴發而引起重視,2008年在中國內地出現流行,2009年至2010年全國手足口病的發病數及重癥死亡數更明顯升高,手足口病輕癥患兒多表現為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皮疹,可伴或不伴發熱。而重癥患兒則表現兇險,進展迅速。手足口病是一種傳染病,全年可以發病,但有一定的季節性。流行高峰期多在5至9月[2],我縣今年流行高峰在3至4月份。手足口病好發于嬰幼兒。本組中年齡最小者為9個月,年齡最大者為7歲,但以1~3歲幼兒為主,達77.4%,4例重癥患兒分布于這個年齡層次,與文獻報道一致[2]。治療包括普通病例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適當休息,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以及對癥治療。我院于今年3月份以來主要對手足口病進行中藥治療,在診療過程中注意觀察做到早期識別而及時轉院到上級醫院。內服基本方組成如下:蘆根、連翹、銀花、竹葉、甘草,外洗方組成如下:黃芩20、黃連20、板藍根30、丹皮20、地膚子20、忍冬青20、紅花20等,采用蘆連銀竹湯(蘆根、連翹、銀花、竹葉、甘草)內服和雙黃板丹湯(黃芩20、黃連20、板藍根30、丹皮20、地膚子20、忍冬青20、紅花20)外治聯合治療,認為該方法對本病可以緩解癥狀,扶正培本和增強抗病之作用和清熱解毒,利濕透疹和保證皮膚清潔的功效。時邪疫氣自口鼻肌膚而入,與體內蘊郁之濕熱搏結,循經脈而行,上蒸口舌,內傷脾胃,外及回末,熱毒邪而為疹,溫又聚而成皰,故見口舌生瘡、潰瘍及手足心皰疹。總有效率達94.6%。達到了痊愈療程短、無并發癥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腸道病毒(EV71)感染診療指南(2010年版)》的通知[衛發明電(2010)38號][EB/OL].2010(2010-04-20)
[2]嚴秀峰,葛艷玲,謝新寶,等.上海地區重癥手足口病住院患兒臨床分析.中華兒科雜志,2012,50:27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