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對于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療效果,評價其臨床應用價值。
方法:對于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79例消化不良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4例)患者單純給予西藥治療,觀察組(45例)患者應用中西醫結果療法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及消化道癥狀評分進行比較。
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3.3%(42/45),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9.5%(35/44),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消化道癥狀均減輕,觀察組患者消化道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中西醫綜合療法對于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降低患者的消化道癥狀,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消化不良中西醫結合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79-01
消化不良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其發病率較高,患者一般不會出現器質性的病變,臨床上主要以消化道癥狀為主要特點,患者大多會出現上腹部疼痛、脹痛及灼燒感[1],病因較為復雜,主要由于胃動力障礙引起,目前,臨床上對其進行治療主要是增加胃動力,本文主要探討中西醫綜合療法對于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療效果,評價其臨床應用價值。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對于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79例消化不良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共4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23例;患者的年齡在23~62歲,平均年齡為42.1±3.2歲;其中有12例患者出現上腹部疼痛,有22例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癥狀,有13例患者出現上腹部飽脹感,有8例患者出現上腹部燒灼感;對照組:共44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有24例;患者的年齡在25~63歲,平均年齡為43.4±3.5歲;其中有13例患者出現上腹部疼痛,有20例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癥狀,有11例患者出現上腹部飽脹感,有7例患者出現上腹部燒灼感。經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疾病表現等方面基本一致,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對照組44例患者采用單純西醫進行治療,給予患者嗎丁啉(西安楊森),每次10mg,一天3次,在飯前半小時口服,連續服用4周。
1.2.2觀察組。觀察組45例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中藥進行治療,給予健脾疏肝湯,其主要組成為:10g的柴胡,12g的廣郁金,10g的白芍,10g的白術,10g的茯苓及10g的陳皮等,若患者出現腹脹,則可以加用神曲和麥芽;若患者出現反酸,則可以加用玫瑰花;一天服用一劑,分早晚兩次煎服,連續服用4周。
1.3觀察指標。本研究主要對于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灼燒感、噯氣等)進行觀察記錄并進行比較。
1.4評價標準。
1.4.1療效評價。①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半年內病情穩定;②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減輕,半年內偶爾發作;③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沒有改變。
1.4.2消化道癥狀評分。對患者的消化道癥狀進行評價,主要包括:餐后不適,早上飽腹感,上腹部疼痛及上腹部灼燒四個方面,其中沒有上述癥狀記為0分,偶爾出現癥狀記為1分,經常出現記為2分,上述癥狀明顯持續時間長記為3分。
1.5統計學方法。若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統計學分析采用兩組間的t檢驗進行,對于定性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或者秩和檢驗,本次研究中對于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有效率進行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對于兩組患者的消化道癥狀評分進行比較時,采用t檢驗,當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統計軟件應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
2結果
2.1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3.3%(42/45),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9.5%(35/44),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3討論
消化比例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胃動力障礙引起的,其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是一種多種因素所致的疾病,包括胃十二指腸炎癥因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神經精神原因等[2],本文主要探討中西醫結合對于消化不良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評價其臨床應用價值。
嗎丁啉主要作用于胃外周的多巴胺受體,具有促進胃動力的作用,能夠直接作用于胃腸壁,加大了食道下部的張力,減少了胃食管的反流,促進胃部的排空,對于嘔吐惡心具有抑制作用[3],是目前西醫上治療消化不良的主要臨床用藥,但是其對于患者的治療屬于局部治療,同時復發率較高,而在此基礎上給予中藥,效果較好。本研究中,柴胡能夠加快胃腸運動,促進胃排空,改善胃動力;白術具有鎮痛,消炎的作用,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同時具有解痙作用,減輕患者的胃痛癥狀,增強胃腸排空,提高小腸的推進作用[4];陳皮能夠抑制胃運動亢進,同時能夠促進胃收縮;白芍具有通便,促進胃腸蠕動的功能;茯苓可以刺激胃粘膜分泌胃動素,促進胃排空[5]。
本研究對于79例消化不良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西醫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中西醫治療,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3.3%,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9.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消化道癥狀均減輕,觀察組患者消化道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中西醫綜合療法對于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降低患者的消化道癥狀,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郭金群,郭曉娜.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研究[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9,5(3):12-14
[2]曹華.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52例[J].河南中醫,2007,27(9):92
[3]顧鳴.3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嗎丁啉治療臨床分析[J].人人健康(醫學導刊),2008,9(5):524-526
[4]廖艷林,常城.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52例[J].江西中醫藥,2010,41(7):35-36
[5]沙衛紅.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理健康狀況及有關因素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111(2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