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小兒腸系膜結炎診斷中的價值。
方法: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臨床診斷腸系膜淋巴結炎的77例患兒進行腹部檢查,觀察有無腫大腸系膜淋巴結,對其分布、數目、大小、形態、回聲及血流進行觀察分析。
結果:77例患兒可見腸系膜淋巴結腫大。
結論:彩色多普勒超聲能清晰顯示腫大的腸系膜淋巴結,對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診斷、鑒別診斷及臨床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關鍵詞:彩色多普勒超聲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80-02
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兒科常見疾病,多屬病毒感染,好發于冬春季節,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發,或繼發于腸道炎癥之后。癥狀為發熱、腹痛、嘔吐,有時伴腹瀉或便秘,腹痛以右下腹為常見,白細胞計數可正常或輕度升高,病理表現為淋巴結增生、水腫、充血,但培養常為陰性[1],目前尚無統一診斷標準。現對2010年1月—2012年9月我院兒科門診77例臨床及超聲診斷為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超聲圖像進行回顧性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0年1月—2012年9月以腹痛就診的患兒77例,男40例,女37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6歲,部分患兒有食欲不振、惡心、低—中度發熱;腹痛為臍周及右下腹,時間幾天至兩月不等。
1.2儀器與方法。儀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5-12MHz。患兒平臥位,充分暴露腹部,常規檢查排除肝臟、膽囊、胰腺、脾臟、腎臟、子宮附件(女性患兒)疾病、闌尾炎、腸套疊等。高頻探頭沿腸系膜走行檢查臍周、右下腹,必要時加壓推開腸氣,觀察淋巴結數目、形態、大小、內部回聲,并對最大者測量長徑和短徑,比較長徑/短徑(L/S,亦稱縱橫比),然后彩色多普勒(CDFI)及頻譜觀察及測量其內部及周邊血流情況。
1.3診斷標準。正常腸系膜淋巴結體積較小,多小于5mm,長徑>短徑,淋巴結內多無血流信號。由于腸管內容物干擾,半數正常淋巴結不能顯示。目前淋巴結腫大標準為[2]:同一區域腸系膜上有2個以上淋巴結顯像,最大切面長徑≥10mm,短徑≥5mm,縱橫比>2,CDFI顯示淋巴結內血流增多。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所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患兒治療前后淋巴結之間的差異用t檢驗方法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77例患兒腫大腸系膜淋巴結呈橢圓形、腎形,邊界清晰,包膜光滑完整,以右下腹及臍周多見,呈散在分布或多發呈簇狀、串珠狀分布,未見融合。最大者長徑為23mm。回聲呈:①低回聲者多見,腫大淋巴結呈均勻低回聲,本組63例,占82%;②皮髓質分界清晰,皮質為低回聲、髓質為稍高回聲者14例,占18%。CDFI:腫大淋巴結內可探及血流信號。根據血液的多少分為3型:Ⅰ型為少血流型,其內可見星點狀血流信號,本組45例;Ⅱ型為較豐富血流型,其內見條束狀,本組28例;Ⅲ型為豐富血流型,其內見自淋巴門向淋巴結延伸的樹枝狀血流信號,本組4例。
3討論
腸系膜淋巴結炎,又稱為Brennemann綜合征,是嬰幼兒期腹痛常見的原因之一。小兒腸系膜淋巴結沿腸系膜動脈及其動脈弓分布,十分豐富,回腸末端和回盲部尤著。小腸內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腸末端停留,故腸內細菌及病毒產物易在該處吸收進入回盲部淋巴結,而引起腸系膜淋巴結。臨床表現為臍周、右下腹不同程度的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常無固定壓痛點,少有反跳痛及肌緊張,可伴有發熱,惡心、嘔吐、腹瀉及便秘等消化道癥狀,白細胞多為正常。因其無特征性癥狀及體征,臨床上診斷及鑒別診斷較困難。過去對腸系膜淋巴結的檢查往往依靠CT、淋巴結造影法、放射性核素示蹤法等,上述檢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創傷性,患兒及家長不易接受。目前超聲檢查已被視為對淋巴結最為敏感及特異的檢查方法。
有報道認為部分正常兒童也會出現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建議將淋巴結腫大標準增加為短徑>8mm[3]。腸系膜淋巴結炎應與以下疾病鑒別:①急性闌尾炎:小兒急性闌尾炎病情發展較快,早期即出現高熱、嘔吐等癥狀;右下腹有局部壓痛和肌緊張;穿孔率較高,并發癥和死亡率也較高。超聲可見腫大闌尾回聲,直徑>6mm,部分病例管腔內見糞石強回聲。②腸套疊:<2歲兒童多見,為突發劇烈陣發性腹痛,有嘔吐和果醬樣血便,腹部可捫及臘腸樣腫塊,活動且有壓痛,常為于腹部右上方。超聲檢查可見“同心圓”征及“套筒”征。③淋巴瘤:局部或全身淋巴結無痛性腫大,常伴脾腫大,淺表淋巴結活檢可確診,淋巴結邊界不清,常呈融合狀,長/短徑<2。④淋巴結核:早期不易于腸系膜淋巴結炎相鑒別,常表現為淋巴結腫大,中后期淋巴結實質結構被破壞、干酪性壞死及周圍炎性反應或粘連。超聲表現為淋巴結包膜不完整,或有融合,內部回聲不均勻,部分可見液化及點狀強回聲,可合并腹水、腸管粘連等癥狀。結合病史及實驗室檢查,不難做出診斷。
綜上所述,超聲檢查對于診斷小兒腸系膜結炎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對急慢性腹痛兒童進行超聲檢查腸系膜淋巴結,有助于盡早明確腹痛原因,為臨床提供準確、及時的診斷依據,從而進行合理有效的治療。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堂實用兒科學.第七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2]孫斌,陶靜,初洪鋼,等.淺表淋巴結病變的聲像圖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1,10(11):676
[3]王文剛,田暉,閆記英,等.正常小兒腸系膜淋巴結彩超測量值分析[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2,3;32(3):423-424
[4]裘法祖,王健本,張祜曾主編.腹部外科臨床解剖學[M].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98
[5]劉彤華,診斷病理學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6]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第五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7]賈立群,王曉曼.實用兒科腹部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8]鐘紅.臨床淺表器官超聲診斷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
[9]武國良,李建華,張華超,等.高頻超聲對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研究[J].醫學影像,2006,3(20):142-143
[10]Karmazyn B,Werner EA,Rejaie B,Applegate KE.Mesenteric lymph nodes in children: What is normal?[J]Pediatr Radiology 2005 Aug,35(8):774-777
[11]Simanovsky N,Hiller N,Importance of sonographic detection of enlarged abdominal lymph nodes in children[J]Ultrasound Med 2007 May,26(5):58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