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90-01
筆者從2008年1月—2012年1月以來,采用耳穴埋針、手針、足針、體針,四聯一體綜合治療咳喘病,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本組139例均符合1979年全國慢支炎專業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其中男87例,女52例,年齡在21—72歲之間,病程3—5年105例,5年以上34例。屬單純型慢支炎20例,喘息型慢支炎32例,支氣管哮喘87例,合并肺氣腫19例,均屬急性發作期。其中中醫辯證屬寒性咳喘者95例;熱性咳喘者44例。因感冒、感染、氣候突變誘發者70例,過度勞累誘發者23例,接觸過敏源誘發者46例(常見有汽油、花粉、塵土、絨毛、油漆、服食魚、蝦等)。
2治療方法
2.1手針。取咳喘點、哮喘新點、皮膚常規消毒,用30號1寸毫針、中強刺激,留針10分鐘。(左、右手交替)7天一療程。
2.2足針。取足(足底后緣直上5寸),足(內踝正中直下2寸)針操作與上相同,留針10分鐘,7天一療程(左、右足交替)。
2.3耳穴埋針。取氣管、肺、平喘、腎上腺每次選用兩穴,將撳式皮內耳針,輕輕刺入所選穴位皮內,一般刺入針體2/3,一周2次。每天自行按壓3—5次。(左、右耳交替)。
2.4體針。肺俞、膏育、太淵、大椎、喘息、上巨虛、豐隆、足三里、膻中、太溪。每次選5—6個穴,中強刺激,捻旋補瀉,留針15分鐘,7天1療程。
3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按全國慢支炎臨床專業會議制訂的療效判斷標準,治療1療程后獲得臨床控制者66例,減輕者59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89.9%。
3.2病例介紹。劉某某,男,37歲。2009年11月6日會診。患哮喘6年,反復發作,至今未愈。1周前因氣候突變誘發宿疾再發。余先用靜滴青霉素、氨茶堿、地塞米松,口服酮替芬、舒喘靈5天效果不佳。可用氣短喘促、心悸、雙手顫抖為甚,要求中醫治療。癥見:痰鳴如吼,哮喘陣作,面唇青此,夜間難以平臥。咳痰泡沫色白,時有粘塊瘀熱阻塞氣道。于針灸四聯法治療1周,諸癥平息。隨防半年未見喘哮。
4討論
咳喘病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氣候異常突變,工作崗位周圍市場競爭激烈,精神情緒突變,過敏異物增多的原因,咳喘病亦有增多的趨勢,雖然中西藥治療方法很多,但普通存在著藥物的依賴性,以及藥費的上漲,致使大多數咳喘患者不易接受。筆者近年采用針灸四聯法,多途徑,多方位綜合治療咳喘病,臨床表明確有顯著效果。針灸治療咳喘病《內經》上早已提到,其后《千金方》和《醫學剛目》中記載尤多,不再舉述。
4.1體針宣肺、祛痰固本緩喘息。太淵、上巨虛、喘息、大椎急則治標、緩解哮喘、豐隆、膻中降氣化痰、肺俞、膏育俞、宣肺止咳;足三里、太溪、健脾補腎、培園固本,本固則邪不易侵。
4.2耳針改善肺、氣管血循環。《靈樞口問篇》:“耳者宗肪之所聚也”耳皮內屬肺,耳廊上神經血管非常豐富,通過耳針刺激,達到改善肺支氣管血液循環。
4.3手針調節肺、支氣管神經務管平滑肌痙攣狀態。《靈樞動輸》:“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末”即“四肢”說明四肢末端是人體氣血陰陽之會合聯絡處。刺激咳喘點、哮喘新點以求調節肺部神經、血管、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狀態。達到穩定機體內環境,適應順從氣候變化。
4.4足針納氣歸元以排毒。足部關聯著人體的各個器官,并有其相應的反射區,腳底高隆的部分是胸、肺支氣管反射區。足部保健治療是一種整體的治本自然療法。足部刺激穴位達到溫腎助陽,納氣歸元,激活細胞,疏通,改善肺氣管的血循環,陰止過敏介質釋放,排泄體內有害物質(如組胺樣物質等),使從腳底這個關口進入的滯留之邪排泄于體外。
針灸四聯法,多途徑、多方位相互協調,刺激不同俞穴反射點,激發人體能量通道一經絡,感傳到肺、支氣管,改善促進其備注循環,隆低呼吸道的高反應性以及炎癥的致敏階段。突出:“急則治標,繪則治本,標本同治原則”共同達到止哮定喘,培元固本,提高免疫,穩定機體內環境,控制降低咳喘病的復發性。減少藥物的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