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康復作業治療干預對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ADL)能力的臨床效果。
方法:對偏癱患者上肢功能障礙進行康復作業治療回顧性分析。
結果: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通過康復作業治療得到提高,改善ADL能力。
結論:康復作業治療干預能提高偏癱患者上肢功能,改善ADL能力,縮短住院時間,減輕經濟負擔。
關鍵詞:康復作業治療偏癱上肢功能障礙應用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94-02
上肢運動功能在人類日常生活中占據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因此上肢障礙會嚴重影響偏癱患者生存質量。由于上肢功能的恢復比下肢緩慢,效果不明顯,導致許多偏癱患者和家屬對上肢功能的康復失去信心。康復作業治療使患者手的靈巧性,抓握力和運動控制均得到提高。
1治療方法
患者在生命體征穩定后進行康復作業治療,康復內容有:①良肢擺放[1]:不同傷病患者的臥床體位有不同的要求,但總的原則是保持良好功能位,防止肢體攣縮畸形,防止不良體位對疾病恢復的不利影響。臥床患者一般應定時翻身,日間1次/2小時,夜間1次/3小時,交替采取仰臥位,左右側臥位。②關節活動訓練[2]:主要上肢關節的抗阻訓練,主動、助動、被動訓練,進行上舉訓練,康復治療師沿著患者癱肢水平方向適當擠壓關節,即向前方和外上方輕推肩胛骨,然后進行上肢健側抗阻訓練,以引出患者發生聳肩動作。最后康復治療師迅速扣擊患者的肱二頭肌誘發其伸肘,同時握持患者手指使其腕關節背伸運動。③關節松動技術;主要對治療的關節先進行評定,找出關節存在的問題(疼痛、僵硬)及其程度,選擇準確有效的治療方法,當疼痛和僵硬同時存在時,一般先用Ⅰ、Ⅱ級手法緩解疼痛后,再采用Ⅲ、Ⅳ級手法改善關節活動。④肌力訓練與肌耐力訓練:主要有徒手抗阻訓練,機械抗阻訓練,等長訓練,等張訓練,等速訓練,通過上述訓練可以防止肌肉萎縮,增加肌力,保持肌肉力量平衡。⑤使用神經—肌肉促進技術[3]:主要有Bobath技術,Brunnstrom技術,PNF技術,Rood技術,以誘發肌張力,分離運動,抑制痙攣及聯帶運動。⑥低中頻脈沖電刺激1次/d,30min/次,最大限度耐受量,10次/療程。⑦日常生活活動訓練,以實用為主,如床上翻身,坐起、穿脫衣服、吃飯、個人衛生、掃地、煮飯、使用手機、電話等。⑧針對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礙,進行個性化的心理康復治療,使其正確對待疾病,增強患者的心理康復治療,使其正確對待疾病,增強患者的心理康復能力,調動患者主動配合訓練的積極性,并指導家屬協助患者訓練。以上治療1次/d,45min/次,10次為1個療程。
2結果
治療后,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得到提高,明顯改善ADL能力,早期治療的病人效果更好。
3討論
手的功能為拿取,拉動及推動,舉起或抬起物品等[4]。人類可以通過手進行許多不同動作和活動,例如打字、執筆寫字、用筷子吃飯、拍球、駕車等,而且手還可以與他人溝通,表達自已情感以及保護自身安全,如手語、握手、偶襲時下意識用手來保護頭部和身體等。手的功能是相當精細和復雜的。患者的功能障礙如不能書寫,修飾或姿勢不良等,則會影響他們學習,生活、社交以及自信心的建立。因此康復介入對于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復有著重要作用,康復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復就越好。康復作業治療對腦損傷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恢復有顯著影響,通過運動訓練可以使新生神經或神經軸突和樹突發芽。運用低中頻脈沖電流刺激中樞性癱瘓的肌肉,使患者的肌肉產生收縮向中樞輸入信息沖動,使腦的血流加快,腦細胞含氧量增加,腦細胞的能量代謝加強,從而將使得鄰近完好的神經元功能重建或發生各種代償性改變,最終促進潛伏神經通路的啟用及神經聯系效率的增強,重建患者的正常運動[5]。該治療方案對患者的神經細胞功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能明顯改善偏癱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ADL能力,早期治療患者的ADL恢復更好,縮短住院時間,減輕經濟負擔,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使患者更早的融入家庭和社會,最大限度的的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考試專家委員會.康復醫學與治療技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583
[2]燕鐵斌.物理治療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1-26
[3]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考試專家委員會.康復醫學與治療技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570-577
[4]何璐,徐開壽,邱曬紅等.carroll上肢功能試驗在痙攣型偏癱兒童中的信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9):824
[5]倪朝民.腦卒中不同恢復時期康復治療[J].安徽醫學,2009,30(12):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