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比較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自體引流血回輸與輸入同種異體血的效用。
方法:統計2008年—2012年3月本院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161(168膝)例,其中64例術后使用單純負壓球引流(A組),97例術后使用Stryker公司CBCⅡ型自體引流血回輸裝置(B組),在控制術期各變量一致的前提下,對比兩組TKR手術后患者的引流量、輸異體血量、引流血回輸量。以及術前、術后1周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及白細胞計數,觀察兩組數據在統計學上是否有明顯差異。
結果:A組平均引流出595ml血液,共有26例接受輸入異體紅細胞,平均輸入異體血210ml。B組平均引流出752ml血液,共有7例接受輸入異體紅細胞,平均輸入異體血52ml,平均回輸自體引流血416ml。輸異體血的比例為A組40.6%,B組7.2%。兩組患者在TKR術前、術后1周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及白細胞計數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結論:自體血回輸可以減少膝關節置換術后輸異體血的比例,安全有效并能夠節約血源。
關鍵詞:全膝關節置換自體血回輸異體血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95-02
目前,使用全膝關節置換術(TKR)來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已經越來越普遍。TKR是四級手術,雖然術中可以使用下肢止血帶控制術中出血量,但是因為術中需貫通股骨髓腔;脛骨近端、股骨遠端需截骨處理;以及有時膝關節周圍軟組織需剝離松解等原因,使得術中的創傷比較大,盡管術后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等手段減少出血,術后患者的引流量一般都比較多(我院的TKR平均引流量約為600ml左右)。而且行TKR手術的患者平均年齡偏大,患者對較多的失血耐受性差,一般都需輸入血液作補充。本資料統計了我院自2008年—2012年3月共161(168膝)例TKR手術的引流及輸血情況,其中A組64例術后使用單純負壓球引流,B組97例術后使用Stryker公司CBCⅡ型自體引流血回輸裝置,相互比較,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本資料統計了我院自2008年—2012年3月開展的TKR手術,均由同一醫療小組完成。患者共161例(168膝)。手術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及膝關節髕骨旁內側入路,不行髕骨置換;使用高屈曲度或旋轉平臺骨水泥假體(腫瘤假體等特殊手術未計入);術中股骨髓腔開孔處均用自體骨填塞;直接沖洗、上引流管、縫合切口、包扎完畢再松止血帶;術后患者均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患肢,術后24小時即開始CPM活動。圍手術期常規使用低分子肝素鈣預防DVT。引流均從術畢加壓包扎完成15分鐘后開始,B組Stryker公司CBCⅡ型自體引流血回輸裝置根據具體引流情況調節1—3檔負壓。引流管拔除條件為術后小于72小時或引流量小于100ml/24小時。A組男19例(20膝)、女45例(47膝),平均年齡71.6歲。A組共引流出38120ml血液,平均引流出595ml血液;共有26(40.6%)人接受輸入異體紅細胞9900ml及血漿3600ml,A組平均輸入異體血210ml。B組男35例(37膝)、女62例(64膝),平均年齡72.8歲。B組共引流出72930ml血液,平均引流出752ml血液;共有7(7.2%)人接受輸入異體紅細胞3300ml及血漿1800ml,B組平均輸入異體血52ml;共回輸自體引流血40400ml(均為術后6小時內的引流血),平均回輸自體引流血416ml。
1.2方法。對比2組TKR手術后患者的引流量、輸異體血量、引流血回輸量。以及術前、術后1周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及白細胞計數,觀察2組數據在統計學上是否有明顯差異。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數據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或校正的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與對比
從表1可以看出,B組引流量明顯大于A組。筆者總結原因可能在于:A組負壓球容量較小,所以其負壓并不穩定,尤其在夜間很可能處于無負壓狀態(引流滿后未及時倒出);而B組自體血會輸裝置因有自動加壓裝置維持,故其負壓較穩定,引流較持續;且因B組前6小時的引流血可回輸,引流量多的時候一般采用多次回輸而不采用夾閉引流管以加壓減少引流的方法,所以導致B組引流量大于A組的結果。但亦不排除有其他原因可能。
從表2得出,患者在TKR術前、術后1周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及白細胞計數,P值均>0.05,故2組的數據無明顯統計學差異。可以看出,無論是輸入異體血還是自體血,在改善患者圍手術期貧血方面,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3討論
目前臨床上,圍手術期補充血容量、糾正貧血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使用同種異體血。但是目前的檢測手段尚不能檢測出所有的病原體以及“窗口期”感染的病原體。因此在輸入同種異體血的同時,可能傳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潛在危險。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輸入異體血還存在發生過敏反應、溶血反應等并發癥的可能[1]。第二種就是采用自體血的回輸。自體血回輸主要有預存式、稀釋式、回收式3種。回收式又分為術中自體血回輸、術后引流血回輸兩種[2]。本文重點討論術后引流血回輸。
術后引流血的臨床使用至今仍有爭論[3],主要是考慮術野中細胞組織碎片、游離血紅蛋白、骨碎屑、微血栓、脂肪顆粒、骨水泥、細菌等可能被回輸,引起肺栓塞、脂肪栓塞、血栓、肝、腎功能衰竭、菌血癥等并發癥。目前隨著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更新,自體引流血回輸的安全性已基本得到保障。術后引流血回輸的優點突出:基本沒有傳播疾病的危險性;沒有輸血反應;可以避免交叉配血試驗等技術上的失誤;可以立即得到稀有血型的血液;同時術后引流血的回輸減少了血液的浪費,節約了血庫用血,減輕病人經濟負擔。
Steinberg等[4]通過實驗觀察膝關節置換術365例,使用回收自體血液組較不回收自體血液組,接受同種庫存血的比例減少了65%,從而大量節約了血源。本文資料顯示,B組相對A組,輸入異體血的比率降低了33.4%,而且根據A組資料計算出B組共可以節約15000ml左右的異體血,但在改善患者圍手術期貧血方面,能達到同樣的效果。這在膝關節置換術逐漸增多且血源日益緊張的現階段,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所以國家衛生部制定的《臨床輸血技術規范》中指出要正確應用自體輸血。為了減少同種庫血輸注,采用自體血回輸是行之有效的手段。自體輸血許多發達國家已廣泛使用,副反應極少。臨床應用實踐證明自體輸血是一種有效的輸血方式,是無償義務獻血的積極補充,同時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非常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Ruzzenenti MR,De LuigiMe.BnmiR,et a1.PCR testing for HCV in anti—HCV hegative blood donors involved in the 80 called HCV positive post—transfusion hepatitis[J].Trans·fus,Sci,2000,22(3):161—164
[2]林武存.更新輸血觀念確保輸血安全[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5,25(1):8-10
[3]DzikWH.外科手術中血液回輸在醫學界的爭論.國外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1999,14(4):385
[4]Steinberg EL,Ben2Galim P, Yaniv Y,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benefits of autotransfusion of blood by a shed blood collector after total knee rep lacement [J]. 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4,124(2):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