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尋找臨床上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更為有效的方法。
方法:將98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即電針配合紅外線照射)與對照組(即單純應用電針治療)各49例。觀察記錄治療3療程后的效果。
結果:實驗組總有效率91.38%;對照組總有效率63.26%;兩組總有效率相比較,X2=11.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電針配合紅外線照射治療周圍性面癱的后期康復效果優于單純電針治療,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面癱電針紅外線治療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00-02
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病癥,又稱為“口眼蝸斜”,本病起病急,以一側面部發病為多,常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蹩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后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1]。我醫院采用電針配合紅外線局部照射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49例,療效滿意,現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以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來我醫院門診求醫的98例患者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49例,其中年齡最小20歲,最大79歲,平均年齡39.2歲;男性29例,女性20例;病程最短5d,最長2n,多為2w以內;左側面癱24例,右側面癱25例。對照組49例,其中年齡最小21歲,最大75歲,平均35歲;男性28例,女性21例,病程最短5d,最長2n,多為2w以內;左側面癱25例,右側面癱24例。兩組其他資料相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取穴:地倉、頰車、陽白、魚腰、攢竹、太陽、顴髂迎香、鼻通、下關、風池、夾承漿、口禾髂、合谷、太沖。其中夾承漿、口禾髂均采用斜刺,針尖刺向患側,發病10天內,所有患者均口服強的松、地巴唑、VitB1,如為Hunt面癱。乳突疼痛者加20%甘露醇250mi、地塞米松10mg靜脈滴注。發病l周內,淺刺,針用瀉法,使用05805-I型電針治療儀,電針波型為連續波;1周后,針次平補平瀉,電針渡型改用疏密波,但應用時要分組使用,其中陽白和太陽一組,地倉和顴髂一組,迎香和鼻通一組,下關和口和髂或夾承漿一組。留針30分鐘,10天為l療程,療程檢休息2-3天。
1.2.2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紅外線照射治療,采用冀州市C/JHG05-2008型紅外線治療燈,患側面部照射(黑布遮蓋眼部),溫熱感為宜,燈距30-60cm,具體結合患者感覺,每次20min,每日1次。
1.3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查體無異常,能自然完成蹩額、皺眉、閉目、露齒、鼓腮、吹哨動作,進食時口腔不滯留食物,說話不漏風,笑時口角不歪斜,表情自然,角膜反射,眼輪匝肌反射,口輪匝肌反射,瞬目反射均正常。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但未完全恢復。好轉:癥狀體征有改善,但無明顯恢復,或伴有面肌攣縮或連帶運動。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改變[2]。
2結果
實驗組與對照療效比較見表1。
3討論
3.1周圍性面癱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屬于中醫“中風”的中絡癥范疇?!鹅`樞·經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該病多是由于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同,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筋脈,致氣血阻滯,肌肉縱緩不收,一側面部板滯、麻木、癱瘓,口角下垂并向健側歪斜。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為多見。其發病突然,起病急驟,呈單側麻痹,無明顯的季節性。本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面神經麻痹癥,又稱Bell麻痹,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面部肌肉運動障礙,亦稱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一般認為可能是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因受風寒或病毒感染而痙攣,導致神經組織缺血、缺氧而水腫,興奮性降低,功能喪失,面肌癱瘓而致病。
3.2在臨床應用中我們發現電針所取穴均在面肌運動點相對應的位置上,如陽白(相當于額肌運動點)、地倉(口輪匝肌運動點)、迎香(鼻肌運動點)等。肌肉運動點對于表淺的肌肉而言,是神經軸突末梢進入肌肉后反復分支形成一個靠近肌纖維表面的高密度運動終板區域,加之電針斷續波的針刺,可明顯見到所刺激肌肉收縮,放松,一張一弛,不但能提高肌肉組織的興奮性,而且不易產生肌肉疲勞。治療周圍性面癱電針療法具有療效優、療程短等優勢[3]。同時配合紅外線局部照射可振奮陽氣,溫通氣血,使患部血流量明顯增加,血流加速,改善面部血液循環及組織營養狀態,控制炎癥和水腫,減輕神經受壓,促進神經再生,提高神經組織的興奮性。加之面部功能訓練可防止肌肉萎縮,增加表情肌力,促進面部感覺和運動功能,調整神經系統功能,從根本上促進神經本身的恢復,從而達到疾病的早期康復。
3.3周圍性面癱治療宜早不宜晚,病程越短,病情越輕,療效越好,治愈率越高;反之則療效越差,治愈率越低。治療期間,應囑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態,保證充足的休息,在治療期間盡量做到不過度用眼,特別是面部要注意保暖,外出戴口罩,避免吹風受寒,切忌冷水洗漱,飲食宜清淡,忌刺激性食物和煙酒,面部還應每天多做功能鍛煉及按摩,按摩和功能訓練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營養,加速神經的再生,同時可以增加肌力,防止面肌萎縮,保持和促進面部肌肉功能恢復,有效恢復口輪匝肌、眼輪匝肌和表情肌功能。治療以抗病毒、營養神經、采用電針配合紅外線進行綜合治療,相互促進,能縮短療程,療效較好,實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較好方法。
參考文獻
[1]楊期東.神經病學[M].北京:入民衛生出版社.2004:235
[2]郭青華,顏建診,嚴伍紳,等.無損傷電極脈沖電刺激穴位治療Bell S麻痹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6,26(12):858
[3]劉清華.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坐骨神經痛43例[J].陜西中醫,2007,28(8):1064—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