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經鼻十二指腸營養管在食管賁門癌切除術后早期腸內營養(EN)的價值。
方法:將268例食管賁門癌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34例和對照組134例,觀察組術中放置鼻十二指腸營養管,術后第2天開始行腸內營養(EN),對照組術后第1天開始經中心靜脈行腸外營養(PN)。分別監測兩組病人體重、血漿白蛋白、血漿前白蛋白、肝腎功、電解質,觀察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觀察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營養支持費用。
結果:兩組患者的肝腎功、電解質、體重、血漿白蛋白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血漿前白蛋白高于對照組,肛門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住院費用等低于觀察組,P<0.05。
結論:經鼻十二指腸營養管腸內營養可明顯改善食管賁門癌患者術后營養狀況,減少并發癥發生,縮短住院時間并降低住院費用。
關鍵詞:食管癌賁門癌鼻十二指腸營養管腸內營養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08-01
食管賁門癌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同時術后禁食、手術創傷和應激所引起的高分解代謝又加劇營養不良,增加了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病死率。因此術后早期營養支持,對預防感染、吻合口瘺,促進患者康復有重要作用[1]。2003年4月—2012年5月期間,我院對268例食管賁門癌患者術后采用腸內營養(EN)和腸外營養(PN),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我院2003年4月—2012年5月收治的食管癌、賁門癌患者共268例,其中男176例,女92例,年齡39-74歲,平均58.6歲。所有患者術前肝腎功能、電解質正常,均無內分泌及代謝疾病。將268例患者隨機分為腸內營養(EN組,n=134)和腸外營養(PN組,n=134)兩組。
1.2營養支持方法。①觀察組:行腸內營養(EN)。術后第1天開始經鼻十二指腸營養管滴入等滲鹽水500ml,若無不良反應,第2天開始灌注腸內營養多聚合劑(瑞素,500ml/瓶,500Kcal/瓶),加溫器加溫至38-41℃,24小時緩慢持續滴注,每日管喂1500-2000ml,保證每日熱量2000Kcal左右(酌情輔以牛奶、肉湯、果汁等),術后9日經口進全量流質飲食且吞鋇攝片未見吻合口瘺后拔除營養管(吻合口瘺者待瘺愈合后拔除)。②對照組:行腸外營養(PN)。經中心靜脈輸注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高滲葡萄糖、維生素、電解質液,間斷輸注白蛋白、血漿,保證每日熱量2000Kcal左右。術后第6天拔除胃管,第7天開始進口流質飲食,逐漸減少靜脈補液量。
1.3監測指標和方法。患者于術前、術后第5、10天測定體重、血漿白蛋白、血漿前白蛋白、肝腎功、電解質等指標。同時記錄肛門恢復排氣時間,觀察患者并發癥情況,統計營養支持費用。
2結果
兩組患者均未發生死亡。EN組患者血漿前白蛋白較PN組高(P<0.05,見表1)。EN組胃腸功能恢復較快,術后肛門排氣時間(60±12h)較PN組(74±14h)明顯縮短(P<0.05);13例患者有惡心、腹脹等不良反應,經調整滴速后好轉;23例患者有大便次數增多,加用止瀉藥物好轉,無便秘、腹痛發生,無導管并發癥發生。EN組無吻合口瘺發生,肺部感染1例(0.7%);PN組吻合口瘺2例(1.49%),肺部感染5例(3.73%),所以腸內營養支持能明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兩組營養支持前后的肝腎功能、電解質指標無明顯變化。EN組平均營養支持費用較PN組節約1653.5元。
3討論
3.1食管癌、賁門癌患者術前有不同程度進食障礙,營養物質攝入不足,加之原發腫瘤的消耗,均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同時術后禁食、手術創傷和應激所引起的高分解代謝又加劇營養不良,因此,能否提供充分的營養物質關系到患者術后的順利康復。小腸的蠕動、消化、吸收功能在手術后數小時即恢復正常,為術后早期開始腸內營養提供了理論依據[2]。腸內營養的營養物質是經腸道和門靜脈所吸收,故能更好地被機體所利用。它還可以改善和維持腸黏膜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維護腸道黏膜屏障,減少腸道細菌移位及腸源性感染的發生。
3.2兩組病人體重、血漿白蛋白、血漿前白蛋白在術后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EN組下降幅度明顯小于PN組,而且術后10d已上升接近術前水平,說明十二指腸營養管進行腸內營養可以提供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可以減少體內蛋白質的分解并促進體內蛋白質的合成,能盡快地糾正機體的負氮平衡狀態。EN組患者營養支持費用明顯低于PN組,同時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住院時間短,進一步降低住院總費用,與陳磊等研究報告相吻合。
綜上所述,經鼻十二指腸營養管腸內營養可明顯改善食管賁門癌患者術后營養狀況,減少并發癥發生,縮短住院時間并降低住院費用。
參考文獻
[1]于紹平,襲阿芳,王京芳.經鼻腸管空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3,10(4):252
[2]李江,劉斌,侯宇,等.腹部外科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研究與應用[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6,13(3):3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