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針灸治療陳舊性面癱的臨床療效。
方法:選擇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58例面癱患者采用中醫針灸方法進行治療。
結果:治愈38例,顯效10例,有效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3.1%。
結論:針灸是治療陳舊性面癱的有效方法,在臨床應用中具有一定價值。
關鍵詞:陳舊性面癱針灸療效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19-01
面癱是由各種原因導致面神經受損而引起的病癥,主要臨床表現是面部運動功能障礙,中醫俗稱“口眼喁斜”,屬中風的病證。其病因主要謂之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侵一側脈絡所致,故早期病位在表,病邪較淺,久之則外邪內居筋肉,與痰濕相雜,成痰瘀內阻之證。陳舊性面癱是指病程遷延達3月以上,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治療不及時,延誤病情;②治療不得法,即所謂“損不足而益有余”、“補瀉反則病益篤”;③原發于腮腺炎、耳區帶狀皰疹后繼發感染,常伴有面部肌肉萎縮,易看出兩側面部不對稱。筆者采用針灸治療陳舊性面癱58例,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6月—2012年5月本院收治面癱患者58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年齡最大62歲,最小3歲,病程最長半年,最短5天。均為單側發病。
1.2診斷標準[1]。①病前常有受涼、勞累史,少數患者于面癱前幾天可有耳內疼痛或面部不適等前驅癥狀;②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現一側周圍性面癱,臨床表現為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揚眉蹙額,眼裂增大,鼻唇溝變淺,露齒,口角歪向健側,鼓氣時患側口角漏氣,角膜反射,眼輪匝肌反射減退,可伴有舌前2/3味覺障礙,少數患者可有耳鳴、聽覺過敏或耳廓皰疹等。
2治療方法
面癱病變部位為陽明經循行之處,故選穴多以手足陽明經和面部穴位為主,以鼓舞多氣多血的陽明經,促進氣血運行,通經活絡,直達病所。主穴取牽正、承漿、頰車、地倉、太陽、陽白、迎香、攢竹、太陽、陽白、風池、雙側合谷、足三里。乳突部疼痛配翳風,流淚配睛明,聽覺障礙配聽宮。每次取6—8穴,行皮膚常規消毒后,面部穴位使用32號1寸毫針斜刺0.2~0.3寸,不提插、不捻轉、不透穴,留針30min,留針期間電針15min,密波,弱刺激,電流量以患者剛剛感覺到跳動為宜;風池穴及四肢穴位用30號1.5寸毫針刺入0.5~1寸后行導氣法,即運用提、插、捻、轉、搓、彈等手法。電針30min,選用低頻連續波,每天針1次,10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d。
3療效判斷
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痊愈:癥狀全部消失,表情自如,談笑時無口眼歪斜,飲食正常;顯效:面部靜觀基本無異常,做輕度鼓腮或眥牙動作時有輕微口歪;有效:癥狀較前改善,但額紋消失不對稱,談笑時仍有口眼歪斜癥狀;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均無明顯變化。
3.2治療結果。治愈38例,顯效10例,有效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3.1%。
4討論
中醫認為本證發病因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侵襲經絡,導致氣
血痹阻,面部少陽脈絡、陽明經筋失于濡養,以致肌肉縱緩不收而發[3]。《諸病源候論·偏風口喁候》:“偏風口喁侯,是體虛受風,風入于夾口之筋也,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其筋偏虛而風因乘之,使其經筋急而不調,故令口喁僻也”。西醫一般認為是受涼、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經不穩定導致神經血管收縮缺血而毛細血管擴張,引起組織水腫,而骨性面神經管剛剛能容納面神經通過,因此面神經在此特別易受壓出現水腫、脫髓鞘而導致病變發生[4]。
臨床實踐證明,傳統醫學療法中的針灸療法治療面癱其療效肯定,可提高神經興奮性,改善局部神經代謝,促進損傷神經再修復,而無明顯副作用,且越早療效越好,療程越短,后遺癥越少。對于陳舊性面癱以扶正祛邪,溫通經絡為主。足三里為多氣多血的陽明經穴位,又為強壯要穴,陽明經上行于面部,故針刺能調補全身氣血;太沖、合谷兩穴相伍合稱“四關”穴,如明代徐鳳在《針灸大全》指出:“四關者,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太沖、合谷是也。”四關穴中的合谷有疏風解表之功,太沖有調和氣血之效。兩穴相配,是一組具有陰陽經相配,上下配穴,氣血同調、陰陽同調、臟腑同調的針灸處方,具有祛風解表、祛風通絡和調和氣血的功效。故在常規局部取穴的基礎上加用合谷、太沖及足三里穴能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電針具有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調節肌肉收縮,提高機體防御能力,促進再生等作用,面部透穴電針是針對面癱病理機制和面神經分布特點而確立的,故能發揮更多更好的治療效果。針灸治療面癱遵循了“以痛為輸”這一局部取穴的原則。面部是手足三陽經尤其是足陽明絳筋散卸結聚之處,故取足陽明經穴為主,并在地倉按陽明經筋的循行路線進行排刺,進一步加強了刺激強度,更好地激發經絡之氣,疏通面部氣血的運行以營養面部神經[5]。
參考文獻
[1]楊期東.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5
[2]國家中醫藥管理.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
[3]孫國杰主編.針灸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40-241
[4]尚軍英.針灸治療面癱256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5(13).1321
[5]門杰.針推結合治療貝爾麻痹38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5;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