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培養學生急救意識及知識的普及。
方法:在急救護理學教學中,著重強調現場急救最佳人員是患者自己或目擊者,體現時間就是生命,宣傳急救知識普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實例、情景模擬、布置社會實踐等方法調動學生學習及普及急救知識的積極性。
結果: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急救意識及知識的普及。
結論:在教學中一方面從理論上引導學生學習和練習,另一方面以臨床實踐及實例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急救意識及知識普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學生意識急救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26-01
對于院外急診患者,緊急急救處理對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及愈后極為重要的,此時最佳的施救者是患者自己或周圍目擊者。據文獻報道,在發達國家,急救知識的普及率較高,我國的香港也有約1/10的人口接受了心肺復蘇術(CPR)的訓練,而國內在這方面還比較薄弱,人群急救意識及知識的普及工作很不理想,甚至有的專業醫師也缺乏CPR的基本知識[1]。為此,在急救護理學教學中,突出時間就是生命,著重強調急救意識及知識普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學生進入臨床前,就著重培養學生急救意識及知識的普及。現將做法介紹如下:
1通過實例,突出時間就是生命
在急救護理學教學中,引用急診實例、多媒體課件演示、真實錄像觀摩,使學生真切體會到“時間就是生命”。如院外心臟驟停患者,最佳搶救時間是心臟停跳后的4-6分鐘內,此時如能及時給患者實施心肺復蘇術,患者的成活率在60%左右。在現實中,院外發生心臟驟停的患者成活率極低。曾經有一位36歲的中年男子在上班途中突發心跳呼吸驟停,周圍圍觀者很多,卻沒有人知道該怎樣救,只能撥打120急救電話,等急救車10分鐘趕到現場,患者各種生命體征消失,最終救治無效死亡。急救醫生說,如果當時能有人對其實施心肺復蘇搶救的話,患者成活機率還是很高的。真實的例子,使學生惋惜不已,同時也使學生意識到,及時的救治、正確有效的急救技能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而最能把握救治時機的就是離患者最近的人,他可以是患者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如果人人能夠掌握自救及互救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的生命,以此也使學生主動認識到了急救意識及知識宣傳普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情景模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根據急救護理的教學目標,結合臨床資料,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的、生動具體的救護場景和病例,將急救護理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結合起來演化為直觀、立體的救護場景和內容,展示救護全過程,有目地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分析、感受和應用,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辯證思維能力[2]。而且通過情景模擬演練使學生通過真實的體驗感受到事故現場的真實情景,縮短了課堂與急救現場的距離,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急救意識,為將來急救意識及知識的普及打下堅實的基礎。
3利用先進的網絡急救系統強化學生的急救技能
先進的網絡急救教學系統,可以讓學生在直觀、接近真實的場景下訓練心肺復蘇術、電除顫、注射泵輸液泵的使用。這套急救系統由電腦控制,教師可以模擬各種搶救場景,然后通過正確搶救,模型患者會被成功“救活”,此時能真實觀察到模型患者胸廓起伏、聽到呼吸音、顯示復蘇成功后的心率及心電圖。而且在練習中對學生操作的準確性要求較高,如心肺復蘇術,要求學生吹氣與按壓完全符合標準,吹氣過多或過少,按壓深度、位置、頻率任何一項不合要求,電腦就會顯示搶救失敗。當學生通過努力練習將模型患者搶救成功后,歡呼雀躍,很有成就感,學習情緒高昂,使學生扎實掌握了技術要領,為今后急救技術的宣傳普及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4通過社會實踐,讓學生所學的急救技能走進社區對居民進行急救指導
據文獻報道,在發達國家,16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公民國家規定,必須進入社區進行急救培訓,我國的香港也有約1/10的人口接受了CPR的訓練,且有很多居民自發加入院前急救志愿者,但國內在這方面還很薄弱,為了盡快提高民眾急救意識及知識的普及率,在教學中,利用小長假或寒暑假,給學生布置社會實踐,讓學生利用自己所學走進社區,通過理論講解、演示、群眾配合等為社區居民宣傳急救知識及技術如心肺復蘇術、氣道異物緊急去除法、淹溺及觸電的急救、外傷的基本處理方法、火災現場逃生技巧等等。這一行動,得到了社區居民的大力支持。有一位居民就驕傲的說他就用學到的急救技能成功救起一名落水的小學生,而且積極勸說周圍居民主動學習急救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急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首先依靠接受過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的“第一目擊者”。教師在教學中突出時間就是生命,讓學生在走出校門前就懂得急救意識和知識普及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期望未來民眾急救意識及知識的普及率有明顯改善。
參考文獻
[1]王一鏜主編.心肺腦復蘇.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04-308
[2]許瑞,李丹琳,王波,等.以意念-角色扮演教學法為主體的護理實訓教學模式的研究[J].中醫教育,2010,30(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