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BL教學法是一種將學習設置于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習解決問題以及提出新問題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可使學生精于分析、綜合和評價問題,掌握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現在已成為醫學教育的重要教學方法。在外科臨床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法,并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有助提高教學質量,深化學生對外科疾病的認識,使學生解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習主動性明顯提高。
關鍵詞:PBL教學法外科學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30-01
PBL教學法是近些年中在全國各大專院校中逐漸興起的新型教學方法,該方法中教師為主導者,由教師提出的醫學問題作為基礎,將學生至于教學中心的一種教學模式。
PBL教學法在1950年前后由加拿大一所醫學院首次提出,隨后的幾十年中在歐美眾多醫學院校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逐漸取代了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學習模式。
PBL教學法的特點是教學思維方式貼近于臨床診治模式,注重了眾多學科知識的有機綜合滲透,以學生為中心,加強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學習積極性[1]。
而在國內,PBL教學法在不少大專院校還僅處于起步階段,在各個方面的準備工作還有待加強。首先,教師的教學思路還大多停留在老式的思維模式中,對于教學中一些典型病例的選取及問題的選擇還有很大的不足;其次,學生在升入大學之前一直接受的是類似“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在初始接受PBL教學法是很不適應,主因是自我的主觀能動性不足,暫時還不具備獨立的自我學習能力;最后,PBL教學法對學校的教學設施以及硬件軟件的要求較高如學校提供不了相應的設施,則對PBL教學法也有一定的阻礙。
如何圍繞臨床外科疾病的特點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臨床外科的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臨床外科實驗教學的主要目標。為此,我們對臨床外科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改革嘗試,在實驗教學中應用了PBL教學法,具體措施如下。
1設問題目的對象
針對2009級五年制大專學生及2010級三年制大專學生,其區別在于五年制大專生是初中起點,其知識水平儲備較差,自我控制能力較差,自我學習能力不足;而三年制大專生是高中起點,經歷過完整的三年高中學習及高考,求知欲較強,自我學習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較強。
2設問題目的設計
針對學生的具體水平,選擇不同難度的問題,對于初中起點的五年制大專生,問題初始均選擇相對簡單及淺顯的問題,主要目的不在于通過問題讓學生深入了解這一疾病的過多信息,而是讓學生通過這一學習模式,逐漸養成自我學習自我控制的學習能力,逐漸從傳統的教授為主的教學模式LBL—轉為PBL的教學模式。而對于高中起點的三年制大專學生,因其學習能力較強,整體適應能力較強,因此可提出一些針對性較強的醫學問題。
3教學模式的設計(計劃)
由于本校各班級學生較多,所以根據具體的班級人數情況,將之分為4—6個小組,每組9-12名學生。
針對五年制大專,由教師提出問題,主持討論過程,選取相對簡單的問題,進行討論,視學生的討論情況適當加以引導,若發現學生對討論過程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時,由教師及時向學生提供相應的知識要點,以延續討論過程,以使學生盡快熟悉流程,以利于學生逐步的提高。針對三年制大專生,則由教師提出問題,以學生自發推薦一人擔任主持人,主持討論過程,以一些更貼近臨床實例的病例選取進行討論,而教師更多的將自己的角色定義為引導者,不直接參與討論過程,僅引導學生利用學校提供的網絡工具,圖書館,實驗室以及醫學模擬人來幫助學生自行尋找答案,并對答案加以分析討論。
設計問題依據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
(1)健康與疾病情況下的人體生物學。
(2)醫患關系。
(3)醫療與社會關系。
(4)如何成為一名醫生[2]。
4效果觀察
經過一個學期的PBL教學法的推行,以及對各學生的問卷分析,得到以下幾點結果:
4.1不管何種程度的學生,在參與了PBL教學法的教學活動之后,均對該種教學方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說明PBL教學法的確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
4.2與PBL相適應的配套條件準備不足,一些相應的硬件如實驗室,網絡中心等還好解決,但是擁有豐富PBL教學經驗的臨床教師還是很缺乏的。在PBL教學分組討論時,由學生主導還是由導師主導,最終的教學評估顯示的教學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PBL教學法已經在歐美醫學教育中顯示其相應的優越性,但是在我國大專院校中投入使用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醫學教師應不斷摸索,與本校實際相結合,是PBL教學法更好地為醫學生的進步和教學改革服務。
參考文獻
[1]衛子然.蔡清萍.姚厚山等.PBL教學法在外科腸梗阻的應用[J].當代醫學,2009,(22):164-165
[2]吳升華.論PBL醫學教學模式[J].醫學教育,2000,(1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