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研究中醫對于中風的護理以及對患者的健康干預,減少發病率,降低致殘率和致死率,減少患者的病痛,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方法:選取來我院就診的中風患者69例,其中選取中醫內科病房住院患者46例為實驗組,采取在常規靜脈輸液的基礎上輔以推拿等傳統中醫手法治療;另設對照組,選取門診病人23例,接診醫生按以往經驗予以藥物治療。一個療程后以肌力評定方法,測評中風患者的治療效果。
結果:采用推拿等手法治療各種風格偏癱患者的肌力,觀察組的患者肌力恢復程度明顯優于單純藥物治療組。治療和護理前兩組病人語言表達、上下肢活動、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和護理后兩組患者的肢體肌力分級和活動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結論:以益氣活血法治療中風偏癱患者,可促使其肌力恢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恢復肌體功能,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中風護理功能鍛煉健康宣教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31-02
中風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和多發病,致死率和致殘率高。雖然90%以上的中風發生在40歲以上的人,但實際上,中風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直接對病人造成健康的危害,包括出現:嚴重肢體殘疾,如癱瘓,半身不遂,言語障礙;其次是造成病人認知方面的障礙,導致患者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依靠他人照顧而生活。中風的危害一方面是對病人的本身,另一方面是大大加重了病人家屬的生活負擔,第三方面是對病人造成嚴重的經濟和心理負擔。通過研究中醫對于中風的護理以及對患者的健康干預來發現:如何減少發病率,降低致殘率和致死率,減少患者的病痛,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質量是有意義的。為中風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和康復的方法。現將有關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選取2009年4月-9月在我科住院的中風偏癱病人46人,門診病人23人,全部診斷為中風中經絡,并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診協作組標準。年齡55歲-76歲,平均年齡65.5歲。共收集中風中經絡病人69例,其中觀察組46例,對照組23例。治療和護理前兩組病人語言發達,上下肢活動,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1),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觀察組:以燈盞花注射液20ml,生脈注射液60ml,分別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如有血糖升高者改用生理鹽水)250ml,每日一次,14天為1個療程。入院3天內推拿穴位(肩廖,曲池,合谷,足三里,承山,涌泉)并按壓。護士掌握簡單的取穴方法和推拿手法,每天在靜脈輸注完成后每個穴位用大拇指按壓旋摩,以病人有酸,痛,脹感覺為度,順時針10圈,逆時針10圈,一個療程后進行效果評定。對照組:僅以燈盞花注射液20ml,生脈注射液60ml分別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如有血糖偏高者改用生理鹽水)250ml靜脈輸注,每日一次,14天為1個療程,一個療程后進行效果評定。
1.2.2治療評價。按《重要新藥治療中風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肌力評定:顯效指治療后肌力改善3級,有效指肌力改善1級-2級,無效指治療后肌力無改善。
2結果
通過采用推拿等中醫手法治療的患者,在一個療程后進行肌力改善情況比較。觀察組的患者各級肌力恢復程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肌力恢復情況。(見表1)。
3討論
3.1早期康復護理可恢復中風癱瘓病人肌力,四肢活動度及綜合能力。我國是世界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區之一,上海發病率每年為104.4/10萬。據統計,在尚存的病人中,腦缺血性卒中約占75%,病殘率為70~80%。有學者認為,腦梗死病人病后應立即開始康復訓練,而針灸,推拿,按摩等傳統方法對中風的康復有著不可否認的效果。康復訓練越早效果越明顯,而腦中風常規護理缺乏有效的康復手段,導致失用綜合癥的發生。因此,在明確診斷中風后一周內,意識清楚,心率和血壓穩定的病人應及時給予功能鍛煉,促進恢復。
3.2血壓按壓作用。推拿護理是跟據及格洛學說尋經取穴,應用推拿手法疏通經絡,恢復患病肢體的功能。取穴依據:風病多犯陽經,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明經氣血通暢,正氣得以扶住,使肌體功能逐漸恢復,根據經脈循行路徑,分別取手足陽經穴位,以達調和經脈、疏通氣血的作用。點穴是在病人的體表穴位和刺激線上實行揉、壓、點、打等手法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該項目操作簡便,安全,有效,為開拓中醫護理,發揚中醫特色做出有益的探索。可向社區推廣,為中醫進入社區提供技術指導。
3.3健康宣教。
3.3.1健康宣教的重要性。對卒中病人康復的健康教育應該是一個涵蓋身體功能鍛煉并兼顧心里健康等在內的系列指導。護理人員與病人首次見面是就要面帶微笑以樂觀的情緒感染病人和其家屬,營造良好的交流氣氛,并圍繞疾病的發生、發展向病人及其家屬反復講解和強調肢體早期康復訓練及長期訓練的重要性,是他們從心理上主動地接受治療和護理,并且自覺地參與,以激發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給其更多的情感支持,使其保持情緒樂觀穩定,在家屬的理解和配合下早日康復。
3.3.2健康教育的內容。護理人員應詳細的向病人及家屬講解中風的相關知識。腦中風發作時一般有身體麻木無力,失語,意識障礙,口角歪斜等,若發作時間持續約10分鐘,應當緊急送往最近的醫院急救。治療過程中向病人詳細講解藥物的作用,副反應,注意事項等。同時注意病人的飲食,減少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忌濃茶,咖啡等,應攝入優質蛋白如瘦肉,魚類等。其次,對中風病人還應做好皮膚護理,勤翻身,勤擦洗,勤更換衣服,保持床單整潔平整,長期臥床應防止壓瘡,肺部感染等并發癥。
3.3.3功能康復指導。加強病人的康復鍛煉,鼓勵和幫助病人進行早期康復鍛煉。教會病人和家屬康復訓練方法和技能,包括肢體的被動及主動運動,語言能力和記憶力的恢復等。此外,待病人病情穩定,還應和病人及家屬一起制定康復促進計劃,保證病人更快更好的康復。
3.3.3.1肌力鍛煉。肌力訓練可以分為等長,等張和等速訓練。急性期可以進行等長肌力訓練。持續被動運動是一種很好的等長肌力訓練。等長訓練可以使肌纖維增粗,萎縮肌肉可逐漸肥大,使肌力和耐力得到增強和恢復,從而改善僵直肌體的功能;等速訓練時,可同時對據抗肌群進行鍛煉,保證了肌力訓練的高級性和安全性。需要強調的是進行功能訓練應循序漸進,注重個體化和適度。同時護士應告訴患者功能鍛煉是必須持之以恒,甚至終生鍛煉。
3.3.3.2關節活動范圍訓練。關節不負重的主動運動如仰臥曲膝,髖關節的屈伸練習。下肢運動宜取坐位或臥位,以減少關節的應負荷。下肢功能鍛煉可以防止中風患者因中風而引起的關節攣縮粘連,促進關節軟骨的再生和韌帶的恢復,促進微循環,消除腫脹和疼痛。
3.3.3.3身體適應性訓練。主要是全身大肌群參與的有氧運動,包括:散步,跳舞,打太極拳,木蘭拳和力量訓練。
3.3.4心理健康指導。病人發生腦中風以后大多情緒低落,沮喪,抑郁,絕望,對生活失去信心,護士應同情和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盡快度過絕望期,鼓勵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時安慰家屬,鼓勵家屬行動起來,一起幫助病人協助治療。家庭治療是集體治療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來進行心理干預的方式。親人的支持對腦中風病人的治療和康復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4結論
本項目采用手足陽明經尋經取穴,配三焦,腎經之經穴進行點揉手法以“補其榮而同其愈,調其虛實,和其順逆”,觀察組的肌力恢復程度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以益氣活血法治療腦梗死,配合推拿護理可活血通絡,有助于中風病人的肌力恢復,自理能力提高,恢復肢體功能,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該項目深受病人的歡迎,病人慕名而來,從而提高了醫院的知名度,開拓了中醫護理的新項目、新技術。
參考文獻
[1]醫院開展健康教育的現狀[J].護理研究,2009,23:987
[2]飲食護理中引入辯證施膳理論的探討[J].護理研究,2009,23:(5A):886
[3]社區護理對缺血性腦卒中風病人血脂水平和卒中復發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9.23(5A):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