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靜脈輸液風險因素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59-02
靜脈輸液由于其生物利用度高,作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手端,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但靜脈輸液從生產配置到臨床應用,中間環節復雜,稍有疏忽,即可造成安全隱患,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文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同時人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對靜脈輸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強輸液管理是確?;颊甙踩委煹年P鍵。
1靜脈輸液的風險因素
1.1藥品制劑方面的因素。
1.1.1生產藥品制劑的企業技術不過關,管理不到位,造成藥品制劑的雜質去除不徹底,藥品自身質量不合格。
1.1.2藥品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未遵守操作規程,使藥瓶相互碰撞、擠壓導致瓶口松動、漏氣或產生玻璃碎屑污染藥物。儲存條件不當,如陽光照射、溫濕度不適宜或受潮、過期等都會導致藥物變質。
1.1.3有些中藥制劑成分較復雜如色素、鞣質、淀粉、蛋白質等以膠態形式存在于藥物中,配置后易產生不溶性微粒。
1.1.4藥物配伍不當,配置后會產生結晶、混濁、沉淀或PH值的改變影響藥物的穩定性,使藥物分解變質。
1.1.5輸入液體濃度過大,某些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如濃度較高時可引起靜脈炎的發生,增加患者的痛苦。
1.1.6多種藥物配伍時可使致熱源增加,引起發熱反應。
1.2醫療器械方面的因素,靜脈輸液的每一個步驟幾乎都借助相關的醫療器械,所用醫療器械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輸液的安全性。
1.3環境因素。
1.3.1治療室及輸液室通風條件差、照明不良、溫濕度不合格、空氣潔凈度不符合要求、缺乏有效地消毒制度導致細菌滋生,增加藥液污染的機會。
1.3.2輸液室陪護人員多,更增加了空氣污染的機會,給輸液造成一定的風險。
1.4人為因素。
1.4.1醫師字跡太潦草,不易辨認。
1.4.2藥師疏忽大意發錯藥。
1.4.3護理缺陷。
1.4.3.1護理人員身體心理素質太差,心理壓力過大,過于疲憊,難以集中精力,工作敏捷性差,缺乏科學思維的能力。
1.4.3.2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查對制度不嚴,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松散,或被外人打擾,發生差錯。工作人員慎獨意識較差,違反操作規程。
1.4.3.3護理人員專業知識缺乏,經驗不足,缺乏審慎的工作態度和評判性思維的能力。
1.4.3.4工作人員之間合作不佳,缺乏溝通,未及時發現問題。
1.4.3.5護患溝通不良,造成脫針或液體外滲等,增加患者的痛苦。
1.4.3.6巡回不到位,觀察病情不及時,未及時發現病情變化或者不可預見的傷害。
1.5管理因素。
1.5.1缺乏有效的工作程序和消毒隔離制度。
1.5.2醫療機構人員編制、工作量和待遇不合理,影響工作人員情緒。
1.5.3管理不到位,患者離開輸液區,遠離醫護人員的視線,亦會給輸液造成一定的風險。
1.6患者因素。患者的年齡、病情、對藥物的耐受性及免疫力等都會影響輸液的安全性。
2防范措施
加強輸液質量控制。
2.1加強藥品、器械的質量控制,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藥品和器械,藥品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要嚴格執行藥品保管制度,避免使用過期、變質、污染的藥品和器械。
2.2加大管理力度,加強輸液各個環節的管理。對各級人員強化職業道德教育,嚴格查對杜絕藥師發錯藥,醫師字跡潦草難以辨認時應反復查對無誤后方可執行。嚴格執行院感管理制度。
2.3加強法制觀念,規范護理行為。
2.4提高護理人員自身修養,遵紀守法,工作一絲不茍,同事之間互尊互助,團結協作,注重個人與團隊的合作。
2.5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各種規章制度制度,配藥時避免消毒液及玻璃碎屑等其它雜質進入液體內。
2.6加強業務培訓,提高業務技術水平,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外,還應學習生物、社會、人文科學知識,以構建堅實的護理知識和技能基礎。了解藥物的性能和配伍禁忌。杜絕相互拮抗和有配伍禁忌的藥物一起配伍。
2.7工作審慎無誤,配藥時應用側孔針頭,并避免反復穿刺瓶塞以減少瓶塞碎屑進入液體內,難以溶解的藥物應充分溶解后再配置。技術精益求精,提高穿刺成功率,長期輸液者注意保護血管。
2.8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和解釋工作,得到理解和支持。不可忽視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同時輸液過程中的巡視亦非常重要,了解患者病情的動態變化,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2.9改善工作環境,治療室保持清潔、明亮、寬敞、通風良好,避免過多的人員走動,并隨時進行空氣及工作臺面的消毒,定期進行空氣監測。加強輸液室管理,做好消毒隔離工作,不定期進行空氣和地面的清潔消毒,定時開窗通風,減少陪護的家屬,以保證良好的輸液環境。
總之,提高醫護人員對安全輸液的認識,加強責任心,杜絕輸液治療的安全隱患,是醫療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醫療質量的關鍵,是建立和諧醫患關系的核心。
參考文獻
[1]李枝國.劉世華著.靜脈輸液質量與風險處理預案[M].1版.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6月出版
[2]曲兆紅,門診靜脈輸液風險分析及對策探討[J].中國傷殘醫學,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