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腦出血繼續出血的影響因素和發病時間、發生率、臨床表現及預后。
方法:520例腦出血患者進行動態CT檢查,對血腫量增加≥33%以上者,結合臨床表現進行影響因素的分析。
結果:腦出血繼續出血發生率14.62%,且多發生在24h以內;繼續出血與收縮壓過高、出血部位、血腫形態有關;丘腦部位血腫易發生繼續出血。
結論:對腦出血后病情加重的病人應及早復查頭顱CT,采取積極措施,控制血腫擴大,降低病死率。
關鍵詞:腦出血繼續出血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73-01
我們對200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520例高血壓性腦出血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1年1月-2011年12月入院的腦出血患者520例,其中76例有繼續出血,患者均符合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證實,了解出血部位、形狀、出血量大小、高血壓、糖尿病史并進行常規肝功、腎功能、心電圖及凝血機制的檢查。全部病例均在發病后24h內進行首次頭顱CT檢查,有124例癥狀加重時復查CT,其中76例顯示腦出血繼續出血,第二次CT掃描的出血量比首次CT掃描出血量增加33%以上者為繼續出血。
1.2繼續出血患者組。76例,男44例,女32例,年齡36-79歲,平均54歲,其中高血壓32例,糖尿病22例,慢性肝病6例,長期飲酒史6例,長期服用阿司匹林4例,有腦血管病史6例。32例高血壓中,入院24h內(每0.5小時測1次血壓)平均收縮壓≥24kPa及舒張壓≥14.7kPa者分別為22例和10例。出血部位在丘腦、殼核、腦葉、腦干分別為28例、16例、18例、14例,其中血腫形狀不規則44例,形狀規則32例,腦外手術治療48例,手術后合并肺部感染死亡14例,非手術治療28例,死亡12例。
1.3非繼續出血組。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齡33-78歲,平均33歲,其中高血壓42例,糖尿病22例,慢性肝病6例,長期飲酒史10例,長期服用阿司匹林10例,有腦血管病史10例。42例高血壓中,入院24h內(每0.5小時測1次血壓)平均收縮壓≥24kPa及舒張壓≥14.7kPa者分別為28例和14例。出血部位在丘腦、殼核、腦葉、腦干分別為48例、22例、20例、10例,其中血腫形狀不規則24例,形狀規則76例,腦外科手術治療32例,死亡6例。
2結果
520例患者中繼續出血76例,占14.6%。其中發生于發病后6h以內者44例,占57.89%;6-24h者22例,占28.95%;24-168h者6例,占7.89%;168h以上者4例,占5.26%。繼續出血與持續性高血壓、癲發作及飲酒的關系:有癲發作、有持續性高壓、有飲酒習慣的患者繼續出血的可能性較高,分別為61.8%、50.7%、55.3%。血腫部位對繼續出血的影響:發生繼續出血的患者丘腦占44.74%,殼核占26.32%,腦葉占18.42%,腦干占10.53%,顯示丘腦易發生繼續出血。繼續出血對預后的影響:繼續出血組中死亡12例(15.79%),對照組中死亡6例(6.0%),說明腦出血繼續出血是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3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后是否存在繼續出血問題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過去普遍認為腦動脈破裂后僅有短暫的活動性出血,時間約在30min內;腦出血患者癥狀繼續加重,人們普遍認為是由于腦水腫、腦積水和全身因素所致。近年來由于腦CT的廣泛應用,發現臨床癥狀繼續加重的部分腦出血患者在一段時間存在繼續出血。本研究采用Brott等的判定標準,繼續出血發生率為14.62%。近年幾個較大樣本的研究證實腦出血繼續出血的發生率為20%-38%。關于繼續出血發生的時間,目前有不同結論,多數認為6h內繼續出血者最多,6-24h部分患者有繼續出血,24h后很少發生。本組病例多在發病后6h內第1次CT查,24h內進行第2次CT復查,均發現有血腫增大,6-12h內繼續出血的發生率占總數的57.89%,24h后僅占總數的13.16%。由此可見腦出血發病后6-12h內是繼續出血的高峰,24h后則較少見。腦出血繼續出血的影響因素多數專家研究認為與基礎疾病和不良嗜好有關。其次與血腫部位有關,丘腦、殼核區繼續出血多見,占57.89%,推測與鄰近腦室系統,腦室壁支撐力弱,代償空間相對較大,壓迫止血作用較小有關;再次,血腫形態呈不規則,尤其伴衛星出血灶者,繼續出血發生率顯著升高,占57.89%,而復查CT血腫形態變規則,周邊變光整后,極少繼續出血,推測因血腫腔壓力與出血血管存在壓差,導致繼續出血。腦出血繼續出血的直接原因為血液成分從病變血管不斷滲漏,如血腫未破入腦室或蛛網膜下腔則引起血腫擴大,若血腫破入腦室或蛛網膜下腔,雖然原血腫體積可能增大不明顯,但腦室系統明顯出現大量新鮮血腫。